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特约专稿 >> 梁衡说词汇(之一)
梁衡说词汇(之一)
2015年03月  作者:梁 衡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40    责任编辑:xwywck

 

梁衡说词汇(之一)

梁  衡

梁 衡: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

 

  编者按   从本期开始刊登“梁衡说词汇”连载文章,梁衡先生为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著述颇丰。他撰写的这篇文章,对于学员进一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文章最基本的单元是字,但如果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和含义,必须用到词。所以文章的修炼应从词汇开始。

  准确使用动词

  词分实词、虚词。但无论实、虚,其发挥魅力的前提是要准确。名词使用要准确自不待说,那是自然约定俗成的一个个概念,张冠不能李戴。而文章最出彩的地方是怎样用好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是描述动作的。事物总是动比静更复杂。对应其状态的复杂,词汇自然也就更多,这就要求我们去找福楼拜说的:“那个唯一的动词”和“那个唯一的形容词”,也就是最准确、最生动、最有美感的词。比如,要把一件物体分开,可以有:切、砍、劈、掰、撕、铡、剪等多种动作,分别对应的就是:切肉、砍树、劈柴、掰玉米、撕纸、铡草等等。这要看动作的对象,即它后面的宾语是什么;还要看主语,即动作的主体是谁;又要看现场、背景、气氛;要看作者想追求一种什么效果等等。《水浒传》上常写到李逵挥斧砍杀,不用这个“砍”字,也就没有了李逵。再比如你帮一个人上楼梯,可以用“扶”或“搀”这两个动词,但“扶”是你用力三四分,他用力六七分,“搀”是你用力六七分,他用力三四分。动词和其它词连用时也有分寸。比如“里”和“中”这两个方位词,同样有内中、里面、中间的含义,但是“里”具体一点,有方有棱;“中”抽象一点,圆润虚空。“这件事要保密,让它烂在肚子里”,不说“肚子中”;“他伸手摸到口袋里”比用“口袋中”更有实感。实际上每个词就像用秤称过它的重量,或者用化学试剂测过它的酸碱度,用光谱分析仪分析过它的成色,用碳14测过它的年代一样,都有极细微的差别,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用途。大致说来动词在文中用得是否准确,要看四点:对象、主体、背景、效果。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牵一“词”而动全身。这在古典诗词中更为严格,是牵一“字”而动全身,所以古代诗人的一项基本功是炼字。唐代诗人贾

  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则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感慨。古人常有一字师的故事。现在我们写文章可以放宽点,但虽不炼字也要从炼词开始。

  文章中动词用得好则生动、形象、有力,或庄或谐,或雅或俗都有奇效。比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这是古文经典《过秦论》中的一个名句。得力于连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气势磅礴的动词。文章的力量和气势也就永远地定格在文学史上。

  “若问我的膏药,……内则调元补气,养荣卫,开胃口,宁神定魄,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骨,去死生新,去风散毒。其效如神,用过便知。”这是小说经典《红楼梦》中王道士吹自己膏药的一段话,全是动宾结构,而且动词与宾语的比例几乎达到一对一,生动、诙谐扑面而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