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特约专稿 >> 路上有新闻——与年轻的记者朋友共勉
路上有新闻——与年轻的记者朋友共勉
2015年01月  作者:颜世贵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315    责任编辑:xwywck

 

路上有新闻

——与年轻的记者朋友共勉

颜世贵

  日前,刘国昌约我为《新闻业务参考》刊物写点提高新闻业务水平的文字。这里把我30多年前记在小本子上的一次采访体会,提供出来与年轻的记者朋友共勉,或许能得到点启发。

  那时,虽说“文革”已结束了一年多,然而周围的一切还是很混乱。经常外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些感觉和印象,乘车难,住宿难,吃饭难……到处是人,人山人海,挤来挤去,没有一个让人清静的地方。

  这天,我从南京乘车回北京,因是临时买票,自然没有座位。车厢内严重超员,几乎难以插足。热气中夹杂着汗味,令人作呕。我直直地站在车厢的连接处,心想这20多小时怕要站到底了。

  列车喘着粗气,哐当哐当地前行。我忽然对周围的人产生了好奇,这是些什么人啊,他们出来干什么的?一个个都很年轻,似乎也很精明。一打听,原来他们中不少人是催合同、跑供销的。

  “你以为我们要出来?出来的滋味好受?签订的合同不执行,厂里等米下锅呢!”

  从这些人的话语中,我又联想起在其他地方有关这些人的所见所闻。这不是人为的拥挤,人为的混乱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回到北京,我跟踪采访,得知北京永安路第一旅馆90%的床位接待的都是这些人员。一天下午,我走进了位于天桥附近的这家旅馆。开头他们很拘谨,不愿讲。我就一连几天,天天来,不拿采访本,同他们神聊,回来再追记。慢慢地混熟了,他们也就毫无顾忌了。

  他们虽然都叫采购员,但实际上包括操作工人、技术人员、甚至还有车间主任、党委书记。我碰到过一个80人小厂的同志,他说有7人常年在外采购物资。有个采购员4年中跑遍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联系了4000多个厂矿企业和单位。我在一个房间里还碰到6个人,全是一个厂的,全是采购他们厂所需的工具或材料。

  我断定,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经济秩序,而是一个漏洞。一年不知花费了国家多少钱?经过再三的调查研究,最后,我透过这些现象写出了《不要让采购员满天飞》的报道,让人们思考这问题的结症究竟在哪儿?

  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全文广播了我的这篇报道。接着,香港的《中国新闻分析》和英国的《泰晤士报》对此也大加赞赏,认为我的这篇报道“所揭露的是中央集权制的官僚主义的无效能”……

  当然,今天再用这种眼光对待,可能就不合时宜了。但这是昨天的一个事实,记者只能对昨天负责。

  这一次采访活动,给我的启示是:做记者工作要有钉子精神,而且要处处留神,要能从日常平凡的现象中找出不平凡来。亦如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华莱士所说,记者的每一天是发现之旅,记者是那种搬开石头看看下面有什么东西的人。

  由此,我想起了美国的又一位著名的浪漫派作家的话:人生恰在路上。我相信,有人生的地方不会没有新闻。如何发现路上的新闻,这就看你记者的本领了。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原北京记者站站长、记者部党委原常务副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北京市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