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王 珊
新闻采访是一种在新闻现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完成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人际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交流,所以把握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尽量消除对方不良的心理顾虑以及针对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和现场环境对被采访对象的心理影响,及时调整自己的采访方式成为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采访修养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架构起与受访者心灵的桥梁,拉近与被访对象的心理距离,进入对方的世界,以保证新闻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得到预想不到的采访内容和效果。
一、采访新闻离不开采访对象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今天你可能采访市委书记、市长,明天你可能采访养殖专业户。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你会与各个层次、各色各样的采访对象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同样是采访,有的记者收获颇丰,有的记者则所得甚微。究其原因,除了记者相互间的各自能力有差别外,重要的一点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能不能沟通,掌握到真实准确的一手信息。
采访中,特别是首次采访时更要注重自身的形象和礼仪。记者采访时不能不拘小节、作风邋遢、语言粗俗、举止不当等等,这些不好的形象和行为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也必然要影响记者与采访对象以及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到新闻采访的质量和新闻单位的声誉及威信。讲礼貌、懂礼节是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礼节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教养,同时也能反映出记者尊重采访对象的一种态度。
对记者来说,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正是自己“吃饭”的硬家伙,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记者必然不能博得采访对象和周围人的敬佩,长此下去,人们就会对他失去信心,他的人际关系也会陷入困境。采访技巧是与坚实的专业素质密不可分的,巧妙的采访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在实践运用中的升华和创新。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记者在采访时要充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各方面的知识去了解、理解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俗等等,接近、走进采访对象所处的环境,才能同采访对象缩短距离,赢得对方的好感,采访对象才能对记者知无不言。
如何尊重与理解别人,则是交际中较高层次的手段和方法,它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揣摩和掌握别人的心理,从而知其所好、晓其所恶,学会尊重与理解采访对象的情感和苦衷,懂得对普通人情与特殊环境里特殊人情的尊重与理解。只有这样,一个记者才能从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里打开交际的大门,建立起更高层次的人际关系,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
二、把握采访交流技巧
如何从不同的被采访对象交流中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事实,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笔者认为把握采访交流技巧大有学问和讲究。尤其是基层宣传工作者,更要学会并运用采访技巧指导实践,减少采访活动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采访提问要目的明确,话题集中。新闻采访是新闻从业者与被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的过程,对被访者所提问题的质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采访过程中,记者应充分发挥自己作为采访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采访顺利进行。只有抓住受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才能使采访活动吸引受众、引起共鸣。从既定目标出发、从受众角度出发、从宣传需要出发,是采访者提问的基本要求和依据。所有提问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或联络感情而交谈,也应该围绕采访主题,为完成报道任务而服务。
现实采访活动中,个别年轻的新闻从业者,在采访报道的提问中,往往偏离主题,不是东拉西扯,就是环顾左右而言他,要么无言以对,总是偏离了“受众”这一主体。因此,为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采访和提问的整个过程,心里一定要装着受众,时刻为受众着想,“想受众所想,问受众所需”。
采访提问要注意技巧,简明扼要。提问要具体、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尽力让每一个提问都有的放矢,了解被采访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对新闻事件不了解,提问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着边际的僵局。尽量避免落入俗套,诸如“请你谈谈感想”、“你当时怎么想的”、“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等等。这样提问只能使被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泛泛而谈或回答言不由衷,此类笼统的大问题会给人造成采访者没有思想、肤浅、无知的印象。而具体简洁的提问,不仅使人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还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树立了采访者的良好形象。因此,提问要讲究方式方法,提出的问题要有实质内容。
采访提问要区别不同情况,灵活多变。为了完成报道主题,无论采访前的准备,还是采访中的提问,一切都要围绕主题转,但也要根据采访情况和对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性,也要随机应变。这就要求采访者调整自己的语言技巧,避重就轻、迂回作战,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气呵成。
特别是面对不愿吐露真实想法的被采访对象,采访者可以先顺着被采访对象的语气说话,在交谈的过程中,乘其不备,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让对方顾不得防备而说出真实情况或想法。不要逼问、诱问、套问被采访者,不要喧宾夺主,自己讲得过多,更不能与被采访对象无休止地争论,甚至哪壶不开提哪壶。
采访提问要亲切自然,增进交流。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交流,而交流得好与差的前提,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平等。谁都不愿意与一个高不可攀,需要仰视的人交流。只有双方在心态上处于平等地位,采访交流才能顺利进行。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特别是态度上的谦恭,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隐私或避免触及被采访者心灵的伤痛。提问时要客观、避免诱导性。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记者在提问时一定要用新闻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色彩。
采访提问要引发情感,恰到好处。无论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而引发情感的关键在于提问。采访者需要有意识地带着感情与对方交流,使对方逐渐产生同感与共鸣,要给予被访者一定的引导和鼓励,以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事实,在无形中使对方转变态度,吐出实情。采访中尽可能根据不同的题材、目的,适当运用能够引发被采访者注意的话题。这样才能调动起被采访者的积极思维,使之回忆、思考细节,传递出更多的相关信息,使作品更全面、更具体、更丰富。被采访对象的情绪一旦被点燃,就会说出记者想要了解的一些信息,使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采访提问讲究逻辑,由表及里。从新闻采访的目的性出发及事物的逻辑性出发,采访提问的问题与写文章同样要有一定的逻辑性。既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锤地零打碎敲,也不要大问题铺天盖地,语无伦次,不着边际。这要求采访者善于把握好提问的节奏,不跑题,不放任;不冷场,不重复;不匆忙,也不拖沓。应该根据选择题材的主题,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提出关注的问题。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要问的问题,这样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受众条理清晰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而有许多基层新闻工作者往往在采访提问中不知道该问什么,或问完了上一个问题就不知道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或在采访交谈中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丧失了采访的主动权,不能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总之,新闻采访交流的技巧多种多样,新闻工作者要在具体的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揣摩,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更加适应新闻采访工作的需要。
(作者为媒体研究人员)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