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到服务赢得新发展
——对《双桥经开报》的阅评
本刊阅评员 孔晓宁
送达我手头的这份《双桥经开报》,对开四版,每月出两期,由重庆市双桥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室主办。今年5月份之前,该报报名还是《双桥经开资讯》。由内部编印的资讯,变为有准印证号的报纸,说明这份内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升。
翻阅近几期的《双桥经开报》,仿佛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报纸覆盖的双桥经开区,是一片规划建设面积达133平方公里的新兴区域,有“中国重型汽车工业摇篮”之称,经济社会发展如火如荼。作为开发区管委会的机关报,自然要以展示开发区的重点建设、重大举措和重要发展为己任,当好开发区工作交流的平台。但事实上,《双桥经开报》在服务好开发区中心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为开发区群众生活和文化繁荣提供服务,这就使得原本一个小众传播的平台,具备了大众传播的功能,成为区域内外广大民众需要的精神食粮,为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有力的正能量。
当下,传统的纸质媒体在新闻报道和创收运营等方面,面临重重困难,甚至陷入困境。而在纸媒如林的夹缝中生存的企业与地方内刊,却还在显示着较强的生命力。从这样的视角来观察与分析《双桥经开报》,也许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服务于园区发展
《双桥经开报》作为双桥经开区管委会的机关报,办报重点当然是要放在管委会的中心工作上,为园区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因此,在报纸的版面安排上,一版要闻版主要报道管委会的重要会议内容与工作安排,适当反映园区重点企业单位的发展变化。二版综合新闻版,用于刊登园区新闻,交流工作成果与经验。在第三版,视不同时期需要,设置“经开聚焦”、“特别关注”等专版,用于报道一些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经验。双桥经开区于2011年底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计划2020年扩大到1000亿元生产总值的规模。其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管委会为入园企业提供走访服务、对口服务、高效服务、创新服务等八项服务,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显然,《双桥经开报》也在办报中秉承这种服务精神,在不同的切入点上下功夫,把服务于园区发展的办报宗旨落到实处。
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产业,是双桥经开区“5加1”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8月1日的“经开聚焦”版上,报道了长泰智能机器人制造产业园和国扬机器人制造项目落户园区的新闻。除此之外,版面还刊登了“编者按”,配发了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各类机器人的功能等知识性的介绍,以此帮助读者充分理解新闻的价值与意义。整版内容充实,视野广阔,形式图文并茂,看得出编者作了比较精心的策划和采编,特别是把服务于企业和服务于读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设想如果此版的报道仅从企业发展的角度选择材料,企业之外的读者很可能会读之索然无味,难以充分理解智能机器人项目的特殊意义。现在,专版把大部分的报道篇幅,都放在对机器人的知识性介绍上,初看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但报道效果无疑更佳。
7月16日的“特别策划”版,是在纪念建党93周年之际推出的。这个版块在头条位置刊出了经开区党工委举行纪念座谈会的新闻,接下来,选择报道了三位优秀党员和一个党支部的事迹。这些稿件全为记者采写,有现场,有对话,人物事迹比较典型。在基层报纸上刊登这类稿件,可以起到扬善抑恶的作用,为当地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正能量。
二、服务于群众生活
《双桥经开报》是一份区域性的报纸,它的读者,不仅限于区域内的领导干部,而且包括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员工以及居民。从版面上看,办报人心中是有读者意识的,因此在内容安排上,注意到了兼顾一般读者的需求。
报纸的各个版块,有关民生的报道都占据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第二版“综合新闻版”,不少新闻报道中都包含着民生的内容。例如6月16日该版在头条位置,刊登了香港A&C商业控投集团等企业在双桥经开区开发蓝湾项目的新闻。消息详细介绍说,该项目将引入香港著名电影人黄百鸣创办的“天马娱乐”影城、香港喜羊羊创新教育集团旗下双语幼儿园和重庆眼科中心即将实施的“亮睛工程”。其中“天马娱乐”影城,“共设置9个多功能影厅、1200个座位,将为区域群众献上一场视听盛宴”。如此报道,将会引发多少人的期盼?
7月16日“综合新闻”版的头条,主题为“开行健康直通车送爱到家”,介绍双桥经开区人民医院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购置了一辆19座的“健康直通车”,免费接送患者,方便居民就医。消息除了讲述了这件新鲜事,以及群众对健康直通车的好评,还补充道:“健康直通车每天早上7点10分从医院出发至水塔站,每半小时一班次,共设水塔站、连二坡、二片区、龙滩子社区、重汽转盘、理想城等几个站点,每天来回免费接送10余班次……”这些新闻之外的细致介绍,并非多余,显然是当地读者最感兴趣也是最需要的。
《双桥经开报》还在4版分别设立了“健康生活”、“就业服务”、“房产家居”等版块,用于刊登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服务性信息。8月初正是“火炉”重庆最燠热的日子,8月1日的“健康生活”版,便以“清幽巴岳山花样龙水湖?来双桥感受‘清凉一夏’”为主题,向读者推荐了经开区境内的这两个消夏好去处。除此之处,版面上还刊登了“高温艳阳天请尽量避免10-16点出行”、“常备8种药,多喝5款汤”等防暑小常识,为居民安然度夏提供资讯。
在报纸版面与内容的设置上,千方百计满足读者的需要,看来《双桥经开报》正是秉承这一办报理念,并且将之落在实处,从而在激烈的报刊竞争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地位。
三、服务于以文化人
报纸既是刊登新闻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平台。作为一份区域性的内刊,其主要功能也概莫能外。
而《双桥经开报》覆盖的区域,拥有世界遗产大足石刻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蕴涵深厚,群众文化多姿多彩。报纸不仅没有忽略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与条件,而且想方设法把地域文化元素揭诸报端,使其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
早在创办《双桥经开资讯》阶段,报纸即专门设立了“文化”版,用于刊登群众文化活动新闻和诗歌、散文等副刊类文字。例如2014年5月30日的“文化”版上,除了刊载一组区域群众文化活动的照片,还用诗歌和散文讴歌双桥景色之美,以及先进人物的心灵之美。报纸改名为《双桥经开报》后,又新设了“摄影视界”版。8月16日的该版上,刊出了“中国梦·巴渝风”摄影创作活动中由当地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一组照片,展示双桥的自然之美、发展之美与人文之美。这组照片视角独特,画面美观,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想必能够在当地读者中引起共鸣,并且焕发出自豪感。
四、进一步改进的几点建议
从外观上看,《双桥经开报》是一份“大报”;揣测办报人的初衷,也是要办一张让区域内外读者都喜闻乐见的报纸,使得报纸成为读者工作生活的好帮手。这种努力应当已经收到了应有的回报。不过,若是细读这份报纸,离真正的“大报”水平还是有明显差距的。不少新闻报道文字比较粗糙,照搬照抄文件材料的痕迹比比皆是。尤其是会议报道,新闻内容不突出,或是淹没在一般性的讲话、表态、数字等枯燥的内容之中,说明记者还不能娴熟地跳出会议写新闻;或是在办报理念上,还没有真正遵循“新闻姓新”的规律,从而使得报纸还停留在交流工作这样的有限层面上,难以广泛的吸引眼球。
当然,区域性内刊有其特殊的功能,不能完全按照大众传媒的要求去办。但既然是一份报纸,按新闻规律办报,又是必然的内在要求。如何在其中找到适当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应是《双桥经开报》今后的努力方向。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部主任)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