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特约专稿 >> 从“今日谈征文启事”谈评论的创作
从“今日谈征文启事”谈评论的创作
2014年11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00    责任编辑:xwywck

 

从“今日谈征文启事”谈评论的创作

刘国昌

  今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在评论版刊出了一个“‘今日谈’,请你谈”的征文启事。不仅有“编者的话”,还撷选几篇不同时代的旧日佳作。这个“征文启事”,别开生面,吸人眼球。

  细读下来,除了解征文的基本要求外,还对进一步改进评论创作颇多启发。下面作一简略分析。

  在征文启事的“编者的话”中,提出了“三个不”,即“一不预设主题、二不预设立场,三不预设风格”。这“三个不”说得好!好就好在向广大评论写作者大开方便之门,鼓励大家写主题多元、风格多样的评论。

  主题、立场、风格,这是写作评论的三个重要因素。在这些方面不预设“框框”,表明了“今日谈”编者的胸怀和智慧。

  主题方面:“我们不预设主题——无论是新近发生的、还是身边存在的,只要是值得一议的现象和话题,都可进入‘今日谈’视野。当然,特别欢迎来自一线、接地气的鲜活题材,以小见大,居高声远。”

  立场方面:“我们不预设立场——或褒扬,或针砭;或倡导,或劝勉;或解惑,或释疑;或为当头棒喝,或为灌顶醍醐。只要符合主流价值,立论表达精当,你尽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风格方面:“我们不预设风格——无论是专业化的评点,还是拉家常的表达;无论是老到的辛辣,还是活泼的文风,都是这块‘绿地’欢迎的类型,‘群言堂’就是‘百花园’。当然,杜绝‘长假空’,唯求‘短实新’,坚持三四百字的短小篇幅,是这个栏目不变的风格。”

  以上三个方面,实际上已把“今日谈”评论稿件的要求讲得很清楚了。大家知道,“今日谈”专栏是人民日报资历最久的常青树栏目,该栏目于1980年创刊,于今已走过了34个春秋。

  “今日谈”专栏何以能成为“常青树”?原因就在于,34年来它一直坚持以上所说的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是“今日谈”的立足之点,何尝又不是对报刊评论的总要求!无需讳言,那种“长假空”的评论至今仍未绝迹,时不时还出现在报刊上。有人说,现在报刊上的评论没多少人看。事实究竟如何,有待权威部门的调查,但人们不喜欢那种“长假空”文风,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给评论创作者提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也不要写那些“长假空”的评论了!

  报刊评论是一个重要的品种,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但这种评论从本质上说,应该是“短实新”的评论。

  ,说的是篇幅要短。动辄两三千字的长文,不是报刊评论所需要的。道理很简单,惟有短,报刊才登得下;惟有短,报刊才有看点。这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原则。然长期以来,这个常识和原则被人们忽略了、忘记了,致使长文泛滥,失掉了一大批读者。

  ,说的是内容要实。一般说来,报刊评论大都是就事说理。这些事,就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针对这些新闻事实,或褒,或贬,表明态度,亮出观点,以达启发他人之功效。时下有些评论脱离了这个原则,光讲一些大道理,或闪烁一些华丽词句,让人觉得很“虚”。这是不可取的。

  新,说的是观点要新。新,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环节。倘若讲的是别人已讲过的话,或重复一些众人皆知的道理,那谁还爱看呢?在某种意义上说,报刊评论取胜,关键在于有新的观点、新的见识。即使面对同一新闻事实,由于有新的观点,人们还是喜欢读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评论创作者在动笔之前要下一翻苦功,不断选取新的角度,反复提炼新的观点。这是评论立足的关键。

  “‘今日谈’征文启事”,道出了报刊评论写作的真谛。可喜!可贺!更值好好品味。时下报刊评论的生命力是旺盛的,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情况下,评论具有广阔的市场和需求。让我们大家都来为评论写作正本清源,还其短、实、新的面貌,努力奋斗吧!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