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特约专稿 >> 做个“两栖记者”并不难
做个“两栖记者”并不难
2014年07月  作者:徐建中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17    责任编辑:xwywck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徐建中答学员问——

做个“两栖记者”并不难

  徐建中:湖南省常德市人,1932年6月出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50年代初就读高中时,响应党中央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空军军事干部学校,历任飞行学员、文化教员、文化干事、新闻干事等。1955年授少尉军衔,从1956年开始学习新闻写作和新闻摄影,1976年转业到北京市一商局宣传处工作。

  1980年调人民日报当记者,仍坚持文字、摄影并举,被誉为“两栖记者”。出版有 《两栖生涯》大型通讯、摄影画册和 《窗外景色》一书,人民日报社离退休干部局为其举办过两次个人摄影展览。

学员来信

  中国新闻培训网老师:

  您们好!我在一企业报工作多年,既写稿又拍照片,挺忙的。早就知道新闻界有“提倡做‘双枪将’”的说法,我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但有时顾此失彼,成效不大;特别是如何将两者巧妙结合,一时也理不出头绪。想请教老师:像我这样的情况,下一步该如何走得更好呢?

  谢谢!

  ——黑龙江佳木斯市学员  邹春生

导师回信

邹春生学员:

  你好!中国新闻培训网将你的来信转给我,我很愿意就这个问题与你交流。

  这是一种缘分。你在一家企业办报纸,我开始是在部队涉足新闻行业,我们都十分热爱新闻工作,热爱加勤奋就必然会产生动力。

  你在信中提到新闻界“提倡做‘双枪将’”,确实是这样的。在人民日报就有这个好传统、好作法。“双枪将”,是指写稿、摄影兼备的记者,也叫“两栖记者”。下面就“两栖记者”问题,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我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供职,于1994年6月办理退休手续,当时因海外版人员较少,又返聘多工作了几年。主要任务是编辑摄影画刊,在各地举办新闻培训班,和学员们共同探讨新闻写作和新闻摄影课题。

  期间,还编辑出版了一本我自己的大型通讯、摄影画册《两栖生涯》。所谓两栖,即既写文字报道,又拍新闻照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耍双枪,划双浆,图文并茂,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工作。 掐指细算,我于1956年从空军部队团、师、军当新闻干事开始,两栖工作法一直延伸到到人民日报社当记者,前后实施了50多年。 50多年,半个多世纪啊!我现在已形成习惯,出去采访从不单打一,当奔一个主题时随时会想到第二个第三个题目,只要有新闻价值的题材都用两栖手法抓回来再说。我的具体做法是 “走一想二再看三”, “出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稿子分到各个版,先后必开五彩花。长期这样做虽然紧张辛苦点,但其乐无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动力就源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在具体操作中,我釆取了 “老鹰抓小鸡”工作法,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像南方的老鹰一样,盘旋于空中鸟瞰大地而俯冲下去猎取其食物。充分运用两栖手法,去各地专抓那些有新闻价值的目标。实践证明,每出击一次,总能抓回一篇独家的稿子。

  记得在1995年3月初,得知上海纺织系统将有15万工人下岗,上海航空公司决定从下岗女工中择优招收18名“空嫂”。我觉得这是个好题目,立即像老鹰抓“小鸡”一样飞赴上海,拍摄了一组题为“下岗女工当‘空嫂’”的照片,4月8日整版见报后反响强烈。上航经过5个月的强化培训,18名“空嫂”即将开始登机服务了。闻讯后我又去跟随航班从上海飞往深圳,在空中采访了“‘空嫂’远航”的通讯,我们三张报纸都先后刊登。(见封四:图1、图2)

  实地采访,迅速出手

  1998年9月10日11点左右,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从上海飞北京的麦道—11大型客机,因前起落架严重故障放不下来,便立即返回虹桥机场,机长倪介祥向地面报告准备迫降。迫降就意味着100多吨重的飞机和100多名乘客的安全都处在生死线边缘。有经验的倪介祥驾驶飞机在空中盘旋三个小时耗尽油料后,认真细心地操纵飞机对准跑道下滑、平飞、“轻两点”接地,轻轻放下机头在跑道上划出一道道闪亮的火光,飞机滑行了将近400米后稳稳地停住,客机迫降成功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民航总局决定10月30日上午召开表彰大会,为2173号机组庆功、晋级、授奖。我立即飞赴上海进行实地采访,在与人交谈的同时,还不失时机进行多角度拍照。这篇题为“一场严峻的空中考试”的通讯连同图片,及时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市场报刊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见封四:图3、图4)

  1999年5月8日,国际风云突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不顾国际准则,从空中袭击了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了我使馆人员伤亡严重事件。5月12日上午9点多钟,我从凤凰电视台的直播中得知,由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派出的一架为营救我使馆伤亡人员的专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我看到机长刘晋平在招手致意。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热点新闻题目,我和另外一记者迅速赶到国航飞行总队。刘晋平大队长详细介绍了情况,我们带着感激、敬佩和愤怒的双重情感,连夜写出了独家专访:“专机,接亲人回家”。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二天见报,人民日报14日转载。

  第二天是个休息日,记者部的颜世贵和武卫政同志突然来家找我说:“接亲人回家”的报道反应很好,值班总编辑说还可以继续写一篇。我当即告诉老颜:老朋友刘大队长就住在西单,我有他家的电话。在刘晋平大队长家谈完之后,我们又一起赶到首都机场,在家属区找到了专机的带队乘务长陈建华谈情况。5月17日,集体采写的独家专访续篇“难忘的使命”在海外版和国内版同时见报了。同年12月31日,我又釆访了国航安全飞行45年的活动,因为我不满足他们的新闻通稿,便跟着班机早出晚归,亲身参与,耳闻目睹的特写 “‘凤凰’星夜返航”中有许多点滴动人情节,见报后又成为独家所有。  (见封四:图5、图6)

  勇于实践,善于总结

  多年来,我切身体会到,做一个“两栖记者”并不难,关键在于要“勇于实践,善于总结”。

  “勇于实践”,是说在工作中要冲在前,新闻都是突发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材,自己要大胆承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工作,才能不断磨练自己采访、摄影的功夫。时下有些记者遇到任务有一种畏难的情形,怕自己搞不好等等。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摄影技巧的进取,都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善于总结”,是说在工作中每一次采访、作品发表后都要认真总结一番。看看哪些是优点,哪些还做得不够,今后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改进等。同时多看看其他同志的好作品,学习人家的长处。这样的总结十分必要,这对于提高业务水平大有益处。现在有些年轻的记者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总结的意识不强,这是需要改进的。

  今天侧重谈的也只是与你有关的企业方面的事,仅作参考。祝愿你马驰征程,万里扬鬃。

  此致

                                                      顺安

                                                                 徐建中

                                                              201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