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夯实新闻记者的人文基础
夯实新闻记者的人文基础
2014年07月  作者:方汉奇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55    责任编辑:xwywck

 

夯实新闻记者的人文基础

方汉奇

  方汉奇:

  广东普宁人。1950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至今。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人物,平时人们不称他“教授”,亦不称“老师”,而是尊称“方先生”。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新闻行业都是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天下。随着媒体的细化、行业的细分,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不同专业的人才开始进入,新闻工作者的组成变得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新闻教育大发展时期,不管是新闻专业院校还是设有新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从教学安排上来看,绝大部分时间进行的都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教学。近年来,很多设有新闻专业的院校为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始调整教学方向。比如,根据自身的师资特长发挥学科优势,法律院校培养熟悉法律知识的记者,财经院校培养熟悉财经知识的记者……学校发挥师资与学科专长培养学生无可厚非,但是文史哲经知识的培养时间不能因此被削弱。

  事实证明,只有保证足够的文史哲经等基础知识教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即使他们将来不从事新闻工作,也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例如,北京大学新闻系20世纪50年代培养出了一位毕业生——日后成长为优秀记者的郭超人。在北大读书时,郭超人的语言学老师是王力,文学史老师是游国恩,经济学老师是陈岱孙,这些都是大师级的师资力量。此外,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江平成了著名法学家;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杨义成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写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胡福明是哲学教授,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当然了,新闻专业的学习只是打下一个成长的基础,他们的成功也与个人的努力以及时代提供的机遇有关。

  总之,任何一个好记者、名记者都不是一锤子打出来的,都需要终身学习。每进行一个采访,每接触一个新的领域,记者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新闻工作就是这样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地积累经验,知识和能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也是记者职业的魅力所在。

(作者为从事新闻学教育和研究60余年的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