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通讯员园地 >> 编写通讯员稿件应注意的问题
编写通讯员稿件应注意的问题
2014年07月  作者:毕 蔷 刘铁瑛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编写通讯员稿件应注意的问题

毕 蔷  刘铁瑛

  在地方报纸的各个版面中,通讯员稿件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通讯员一般缺乏专业的新闻训练,对新闻的发现、提炼和采编往往不到位,因此在采用、编写或重新采访通讯员稿件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如何让通讯员稿件及新闻线索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大的价值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探讨:

  一、重视对通讯员稿件及线索的再提炼,最大限度实现通讯员稿件的新闻价值。

  尽管通讯员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但由于受其所处单位的利益要求等影响,许多通讯员写稿的落脚点往往在于宣传单位业绩上,这样的通讯员稿件往往掩盖了新闻的真正价值。因此,大量的通讯员稿件都需要经历一次再挖掘,甚至重新采写的过程,这就需要战线记者及编辑具有“新闻再造能力”。

  2013年,《新晚报》头版头题发表了一篇题为《九旬老人就医,17次遭拒》的稿子,文章见报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发及采访。而此稿的新闻线索则来自于某医院通讯员的一篇不足200字的稿件。此稿称该院专家完成了一位高龄老人的高难手术,此前许多医院都不敢尝试。记者没有立即编写这一稿件,而是深入医院进行了重新调查,结果发现该92岁老人此前曾走过三个省的17家医院,均因医生怕担风险而遭拒绝,致使老人本不严重的病情急剧恶化。记者就此事件重新采写,从而引出了大量高龄老年人就医权被剥夺的社会深层问题。

  对通讯员稿件的再提炼,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则:

  1、考虑新闻事实能否引起社会公众对某种普遍性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2、考虑事件是否在某一方面有特色,可以通过强化报道引起公众的关注;

  3、发生的事实在全省甚至全国是否有重大意义;

  4、这件事是否有趣味性或人情味,可以通过报道增添生活情趣。

  总之,就是要善于从事实中提炼出符合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成份来。

  二、注重通讯员再投稿的引导作用及“雪球效应”。

  大部分通讯员都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时常仔细分析报纸刊发报道的倾向性,找出哪一类稿件被采用的可能性比较大,并尝试写这一类的文章,这就形成了报纸采用的通讯员稿件对该通讯员以及其他通讯员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可能引起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正面效应是,一些聪明的通讯员因此发现新闻规律,使自己的稿件质量不断提高,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的“雪球效应”(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负面效应是,一些通讯员刻意模仿已发稿件,造成大量重复性投稿。

  如何实现“雪球效应”,避免负面效应?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采编人员应增强责任感,加强与通讯员之间的沟通,没有刊发的稿件不应一扔之了,而应告诉通讯员没有被采用的原因。

  其次,应引导通讯员研究已发表的新闻中是否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报道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讲透,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再次,鼓励通讯员在发现重要新闻线索的第一时间通知专业记者,在与记者共同采访、写稿的过程中提高专业素质。

  三、编写通讯员稿件时应注意的法律和政策问题。

  由于通讯员未经过新闻专业训练,对新闻纪律、政策、法规等缺乏了解,因此,在许多看似很成熟、新闻性很强的通讯员稿件中,则可能引起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在编写通讯员稿件时一定要注重编审合一,提高警惕,把好出口关。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包括多个方面。如所写文章的主题是否有悖国家政策,比如,以赞扬的口气写某某少年家境贫困,年纪虽小却能承担家庭生计重担,这却可能涉及为政策法规所不允许的雇用童工问题。再比如,有关稿件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在未经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公开了属于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等等,这就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编采人员在编写通讯员稿件时一定要认真核实相关的内容是否是当事人在公开场合公布的事实,是否征得了当事人的同意,否则当事人的姓名、肖像、个人经历、身体缺陷、家庭情况和住址、电话、经济收入等情况都不应随便公开。同时,未成年人的真实名字、未经模糊处理的肖像也是不允许公开的,而经济界、新技术类的稿件如果涉及商业机密等也是不能随便公开的,否则也会给当事人甚至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作者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