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刊新辟专栏《品书录》与大家见面了。在这个专栏里,我们将介绍有关新闻人物、新闻作品、新闻写作等方面有影响的书籍,以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
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
——品读《人民记者穆青传记》
王成法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多次淌着泪水,反复品读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记者穆青传记》一书。
该书从1937年穆青16岁参加八路军写起,直到2003年10月11日穆青去世,翔实地描述了穆青从少年到晚年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一位伟大新闻工作者的典范形象。
穆青是中国当代著名记者,以黄钟大吕式的新闻名篇,记录了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来的前进步伐,有力推动了时代的进步,震撼了几代人的心灵。穆青凭什么写就一篇篇牵动人心的文章?一个记者是怎样创造他事业的辉煌?这里,我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穆青。
在采访中被焦裕禄深深打动
穆青的日记本里这样写道: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水涝、风沙、盐碱之害最严重的时期。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组织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在穆青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这样的情节: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到车站开会。他指着外出逃荒的灾民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好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全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带领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在兰考采访时,焦裕禄的秘书李忠修说:“鹅毛大雪下了一夜,第二天,焦书记忍着肝疼,带着救济粮款,在没膝雪地里转了9个村子,访问了十几户困难群众。当走进许楼村一个低矮的茅屋,屋内一双老人,男的叫梁进财,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患白内障,看不见。焦书记一进屋就坐在床头询问病情。老人问:‘你是谁?’焦书记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又问:‘大雪天你来干啥?’焦书记回答:‘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
“我是您的儿子”,这句话撞击着穆青的心。在采访现场,穆青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想起烽火硝烟的年代,老百姓用生命保护八路军的情景,想起许多大伯大娘把自己当成亲儿子照顾的经历,一种神圣的感情从心底涌起,他觉得焦裕禄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击中了感情的痛点,泪水一下涌了出来……
焦裕禄肝癌后期在医院说出了自己的最后心愿:“我有一个要求,死后,我要求把我送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此时同去采访的冯健平、周原听了后已抽泣有声,穆青听到这里坐不住了,他站起来,用手帕擦着泪水,他已控制不住感情的潮水,任凭眼泪纵横……满屋的人都在流泪。
采访回去后,穆青向社长吴冷西汇报,吴冷西听后,激动地站起来,连声说:“写!发!”新华社决定树立焦裕禄这个典型。于是穆青白天正常上班,处理手头工作,夜晚就进入焦裕禄的世界。他七易其稿,精益求精,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实录下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和声音。“我是您的儿子”,这是时代的最强音,将永远回荡在人们心头。“焦裕禄”已不再是一个名字,他已超越了一个具体的典型,成为今天、明天“为人民”的象征。
从战地记者到新华社社长
1942年9月,延安清凉山《解放日报》社的窑洞里,来了一位21岁的青年人。他是幸运的,正赶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确立的时代,他成了这光辉旗帜下的一名战士,在自己的思想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新闻观。当时,他曾写过一位模范工人赵占魁,文章发表后,很快在全国各解放区掀起“学习赵占魁”的运动。不久,他又采写了一篇反映白洋淀抗日传奇的《雁翎队》,同样引起强烈反响。从此,中国新闻史上就有了“穆青”这个名字。
穆青自1937年参加八路军抗日,从枪林弹雨的战地记者到新华社社长,几十年的春华秋实,风霜雨雪,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一部厚重的时代新闻史。在新华社,他对新闻工作激情似火,人们称他是“激情社长”,他用生命之火点燃人民的热情,以高昂激越的主旋律,歌颂人民壮丽的事业。
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会为他的朴实平易、和蔼可亲而折服。在新华社大院里,人们从不叫他社长,都亲切地称他“老头儿”。他谦逊、真诚、质朴、纯正,他厌恶浮华和喧嚣,平静如水。就是这样一位质朴无华的“老头儿”,驾驭着新华社这艘“世界性通讯社”的“航母”乘风破浪驶向世界。
几十年来,穆青无怨无悔。既是享有崇高声誉的记者,又是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总结起来,《传记》概括有三:一是他在无产阶级新闻原则指导下,全身心地投入新闻事业,没有一刻脱离这个原则,脱离这个特殊的岗位;二是他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以宣传先进典型为己任,用美好的心灵火花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焰,他认为新闻的力量是积极的、鼓劲的,而非消极的、泄气的;三是他始终身体力行,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新华社社长的岗位上,无论工作多忙,他都抽出时间去一线采访。
令人难以忘怀的穆青箴言
穆青有两句箴言:一是“勿忘人民”,二是“堂堂正正做人”。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穆青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他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采访作风。“八路军的腿,老百姓的嘴”,是他作为一个老记者的真实生动写照。在新华社社长的岗位上虽说很忙,但他经常下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还把河南故乡定为他的采访和调研基地。他曾七返兰考、八下扶沟、十上辉县。每逢改革遇到什么新问题,他都要到父老乡亲中找答案。
《传记》中有许多细节,如“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因道路堵塞,他回到郑州已是凌晨,忙碌采访一天的他又冷又饿,回到宾馆却怕影响服务员休息,自己啃了个凉苹果充饥”、“一次去豫东采访的路上,因时间紧要赶路,他让记者在路边小镇买个烧饼权当是一顿饭”……穆青与普通农民的深情厚谊,更是有讲不尽的故事,许多情节和细节,令人感动,催人泪下。《传记》作者正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如实地塑造出一个“人民记者”的典型形象。
读读《人民记者穆青传记》,看看穆青怎样做人,听听穆青掷地有声的告诫,联系当前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再看看那些脱离群众、浮在表面、闭门造车,甚至炮制假新闻搞敲诈勒索的歪风邪气,我们尤其感到学习穆青的新闻作风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当前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穆青是培养高素质新闻队伍的榜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