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媒体界有不少人在写新闻作品之余,还喜欢写点散文。这种散文姑且称之为“报人散文”。这种“报人散文”有何特性呢?它与一般的散文有何区别呢?下面向大家作一介绍。
你知道“报人散文”的特性吗?
覃梦坚 孙海华
由《美文》杂志、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晚报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颁奖典礼去年底在西安举行。在这个活动上,专家学者对“报人散文”进行了研讨。研讨情况如下:
传承中国报人散文传统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兼副社长屈胜文对“报人散文”的定义是:既是新闻的,也是文学的;既具备社会性,也存在个性化;但对中国社会文化责任之担当,是当代“报人散文”的重要标准。
作家董桥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报人,则是这历史初稿的撰写者之一,报人散文便是“写在历史初稿背景上的文字”。中国现代文化史留下了报人散文的深刻印记——报人散文的开拓者邵飘萍、报界宗师张季鸾、“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著名新闻人邹韬奋以及香港报人罗孚等,这一群体的目光始终停留在中国现实生活的前沿,这注定了他们的散文中多了一份“深邃却不艰涩,犀利却不刻薄,悲悯却不滥情”的独特气质。
屈胜文介绍,1992年,针对当时散文界弥漫的浮泛之风,作家贾平凹提出“大散文”概念,并与《美文》常务副主编穆涛一起,将《美文》杂志作为中国散文改革的一块“试验田”。2008年1月至12月,《美文》杂志社和《西安晚报》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报人散文有奖征文。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记者了解到,这是全国惟一以“报人”为主体设立的散文大奖,意在传递中国报人的声音和思想,以社会转型期报人的视野、胸襟、见地来观察生活,记录社会,传播正能量;因此,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深刻的“社会化”基因。此届报人散文奖的评委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历史学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著名作家贾平凹,《风声》编剧、作家麦家,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解放军文艺》副主编殷实等。
《美文》常务副主编穆涛说,自2012年5月始,《美文》在一年时间共收到应征稿件500余篇,作者遍及全国各地以及海外报纸媒体。刊登的稿件有近百件。“总体看,本届应征稿件质量更高,思想精深,视角多变,文笔生动,也更加成熟。”穆涛介绍,经过评委会的精心评选,有10位报人获得了第三届报人散文奖,“报人散文奖以其独具个性的文化理念,正在成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屈胜文说。
报人散文:一道硬菜
在贾平凹看来,报人散文就是文化产品中的一道“硬菜”。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在颁奖会上说,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和报纸有很大关系,现代意义的散文很大程度上都是发表在报纸上。“从这个意义讲,报纸是孕育散文的重要媒介。”他谈到,“报人”是个很庞大的群体。报人的文字都接着地气,他们的散文写作笔锋更犀利,对生活的感触也更细腻。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认为,思想和美是散文创作的灵魂。报人是有责任的社会工作者,堪称社会活动家。即有着深刻的思想。他说,中国的散文除抒情散文外,还有一种大气的散文,可谓“脊梁骨”散文。梁衡认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过秦论》、《报任安书》、《出师表》、《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正气歌序》、《少年中国说》等,从主题来说都是主题高远的大散文。文中提到的思想,历久不衰。“如今的散文,要向这个标准看齐”。
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同样以“思想”二字总结散文: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散文尤其这样。“没有思想的散文,形同枯木。”评委们认为,“报人的生活阅历是远远高于书斋作家的。”因为报人笔下文字纵有万般情怀,文字总能兼具理性,不失报人本份。他们更容易触碰到生活的底层,对生活的感受也格外敏锐。正因如此,报人散文往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阔,透露出十分独特的作家旗帜。”
报人散文生发正气和新风
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评选中,中国青年报记者徐虹的《花辞树》、新华社《参考消息》操凤琴的《身处艰难气若虹》、安康日报刘云的《岭上槐》等十部作品登榜获奖。这些获奖作品,无不来源于现实生活,或再现市井细节,或充满乡土气息,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满着深沉的思考。
获奖作者吕向阳认为,自己的作品《小人图》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文章探究了国民的劣根性,拷问了国人的灵魂。“多年来倡导的‘大散文’理念,正生发着一股正气和新风,使散文界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成为时代的深深烙印,民生的沉沉剪影,世风的新鲜呼唤”。
蒋言礼的作品《45年前的一个下午》,再现了一幅印在作者脑海里的45年前的场景,以直白的叙述烘托出深沉的思考,“宽善待人,给人以人的基本权利,人类的悲剧大概就会少些”。
《岭上槐》作者刘云自称,自己的散文“土得掉渣”。除了报人身份外,自己还是一个农民,习惯用最本真的农民的眼光,农民的心态,去观察农民与乡土生活。
“现在的散文与十年前相比,确实有了很大变化。”贾平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文学创作的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当时提出“大散文”的概念,是为了不让散文总是写成小随笔,仅仅停留在某一个小情调,散文更要关注社会现实,扩大散文的境界、题材和路子——“就像画家,不要总是画一枝梅,描一枝兰”。
贾平凹认为,目前,散文经过所谓的散文革命,发展势头比较好。尤其是报人散文,出自一批报界精英笔下,散文中有真实的故事,作品干净、利落、充满现实感。“读来痛快淋漓,贯穿着‘大散文’的理念和气势”。
梁衡强调说:“好的记者总在群众中生活,接地气,有强烈的社会担当。这是身为‘报人’在写作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加以挖掘,使之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社)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