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中国著名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 谭文瑞
谭文瑞
我已是年过九旬的老叟,不仅体弱多病,而且思维能力衰退,好久没有执笔撰文。刘国昌同志硬要本人为他主编的《新闻业务参考》写一篇稿子,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拼凑几句,恐怕信口开河,东拉西扯,不合时宜耳。
1985年人民日报创办海外版,有幸与刘国昌同志共事。回想当年在一起专心研讨编排版面的往事,恍如隔世。二十多年来各种新闻事业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我这样一个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人要就新闻传播问题发言,真是不知从何谈起。
我一生热爱新闻事业,大学毕业后便投身新闻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当过记者、编辑、评论员,尚可算是忠于职守,但是并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意愿和理想。我认为新闻工作应当遵从的首要原则是诚信,这就是不论报道和评论都要坚持言必由衷,言必符实,杜绝浮夸虚假。但是由于主观原因或客观条件往往不容易做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战争期间,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以《美国兵力透视》为题的专论,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颇获各方好评。然而当时出于鼓舞士气的宣传目的,不免夸大了美国军事上的弱点,言过其实,这种现象在我的报业生涯中,并不在少数。
记得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现实情况是,不少人对新闻传播的可信度持保留态度。不论报刊、广播、电视,要取得人民的信任,主要是靠实事求是地进行新闻报道和发表新闻评论。马克思特别强调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指出必须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述事实;必须正确表达社会舆论,而不是歪曲社会舆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人民群众享有不可剥夺的知情权,他们希望从新闻媒体上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和客观公正的论述,从而对现实形势和事态做出判断。过去长期把各种新闻载体叫做“宣传工具”,如今已不用这个词,改称“新闻传媒”或者“媒体”,这是确切的。今天已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主要任务更是向社会大众传播和解说世界上各种最新的信息。这并不否定它们的宣传作用,不过只有通过满足受众对信息需求,并使他们信服,才能产生预期的宣传效果。近年来新闻界热衷于谈论掌握话语权,这没有错。但是必须克服存在的弊端,使传媒得以为受众欢迎和信赖。今天主流媒体被边缘化、另类媒体主流化的现象是很值得深思的。
1986年《人民日报》进行新闻改革,曾向广大读者承诺把报纸办得“可读、可亲、可信”。1998年《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时,胡锦涛同志到报社观察说得更加明确,他强调应当增强报纸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新闻媒体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有赖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了。
本人曾在工作之余用“池北偶”的笔名发表过一些针砭时弊、讥弹世态的讽刺诗,其中有的是关涉新闻领域的。特把若干首附录于此,以博各位同行一笑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