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刊如何发挥视觉资源优势
李 舸
李舸
现在纸媒刊登的照片,不客气地说很多都是垃圾照片,尤其是内刊上面登的照片或使用的视觉元素,都很成问题,这直接导致内刊的质量不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我们现在一些纸媒上刊登的照片不是严格意义的新闻照片,而是宣传照片。我从事新闻摄影工作20多年,近两年来,我对自己之前拍摄和刊用的新闻照片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否定。我对自己的否定,主要是总结了两条,一是报纸上刊登的作品应该去标签化,去概念化,去宣传化。我们做新闻报道要强调两节,一个是情节,一个是细节。
所谓情节就是讲故事,要见人、见事,要大主题小切口,尤其是摄影报道,这是特别重要的。比如我去过神华集团,非常大一个的企业,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要给他们做报道,就不能泛泛去做,尤其是摄影报道,我们肯定要把镜头焦点对准某个单位甚至是某个人身上。我当时去了以后,把焦点对在了神东煤矿一线工人中的一个90后矿工身上,跟着这个矿工,做了他一天的故事。把企业的升级转型、企业的规章制度,把企业对员工的一些激励、90后矿工对自身的发展及未来规划,通过这一天工作和生活的细节表达出来了。效果做的非常好,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半个版面的篇幅。这就是为什么要见人、见事,要讲故事情节。我要求我们的摄影记者写图片说明就三句话:第一句是某年某月某人,第二句话是什么事,第三句话是这个事的背景或价值、或作用、或意义是什么?而现在的图片说明第一句话大多是先扣个大帽子,我们单位该如何如何,图为员工正在积极学习等等。这就是典型的标签化、概念化,宣传化的东西,这样的东西编辑不爱编,员工不爱看,所以我们常说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这个在企业里更突出。
所谓的细节就是一种影像表现力,用一种什么样的语境去表达新闻图片。记者要有编辑意识,编辑要有采访意识,这个特别重要。编辑未必懂拍照片,但一定要会控制、指导摄影记者。国外很多报刊杂志的图片总监大多都不会拍照片,但一定会编辑照片。内刊没有那么多事件性报道,更多的是一些内部领导宏观的指示和琐碎的日常工作。如何把这些做活、做好,这就需要策划,摄影记者要学会如何挖掘、提炼细节去引导编辑、甚至企业管理者转变思维方式。这些事看似琐碎,却反映了企业在未来发展的状况,或对员工的激励、凝聚力的体现,都可以通过细节来表达。
我觉得一个人不否定自己不会前进,就像很多读者不会拍新闻照片,但他会评论新闻照片,他的评判靠什么?靠他的日常积累和见识。因而,从业者需要摸清读者的要求,检讨自己,提高自己。今天时间有限,无法展开更多的东西,内刊有很多乐趣,任何报道最终都是落在具体的人或事身上,每个人或事身上都有情感、故事、细节可以去表达。
(作者为人民日报摄影室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