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举一纲而万目张
举一纲而万目张
2014年05月  作者:戚 鸣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39    责任编辑:xwywck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教授、硕导戚鸣答学员问——

举一纲而万目张

 

戚  鸣: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教授、硕导。教授《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专题报道》等课程。其中《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课程为北京市和校级精品课。

  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勤于写作,先后著有《实用新闻采访》、《实用通讯写作》、《经济报道新论》、《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记者是这样炼成的——专题报道训练指南》等著作。在从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研究,多有建树。

【学员来信】

中国新闻培训网老师

  您们好!我是在一家企业报当记者,在采访时总有一些困惑,有时觉得采访时材料差不多了,可一到写稿时又发现材料不够,写不下去。要再继续采访人家,由于工作、时间等原因,难于奏效。这个问题我一直想解决好,可又理不出个头绪,想请教老师,如何才能走出这一困境?

   谢谢!

  —— 甘肃学员   江一波

【导师回信】

江一波学员:

  你好!你提了一个好问题,我愿就这个问题与你交流。

  采访要有的放矢

  你提的问题之所以好,好就好在你发现了采访与写作间的关系是很难把握的。有些新闻书籍中写的所谓“七分采三分写”是一个量化比例,却并不是一个顺序。其实,采访在前、写作在后的顺序值得商榷。

  有经验的记者是清楚了稿件写什么才去采,或者是在采访中不断清晰写什么,用“倒推”的思路提问,才不会出现你说的:“有时觉得采访时材料差不多了,可一到写稿时又发现材料不够,写不下去”这样的问题。

  采访是记者有目的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记录者,被动地听,记下来,回来再整理看能写点什么,这样的采访方式就会出现你说的问题,写哪个主题都不够,剩下一堆无用的素材。要围绕报道配置材料,就像你要炒鱼香肉丝,事先备好相应主副料,其它调料不考虑。像这样采访叫有的放矢。

  采访事先要有案头准备

  采访事先要有案头准备,这个案头准备是围绕写作进行的。新闻写作有哪些“调料”呢?主题、故事、人物。主题要有直接引语,采访对象直接说出的意见观点;故事(也可以是例子)至少三五个,少了写时就可能不够;人物不止是写人物才用,什么新闻报道要使其鲜活都要有人物的活动、人物对事件的评价、人物对事件所见所闻的描述。只要心中明确这些,采访时就会主动“索取”,不会再被动地听。

  上述采访还都是对经验丰富的记者而言,对经验不足的记者一次采访确实不够。什么叫有经验的记者?一是他会在采访中快速调整自己的文章主题,变换提问。比如,事先准备的报道主题过时了,或人家不想谈,想谈点别的,那就在他想谈的话题上寻找主题、故事、人物、社会反映。二是他有积累,有大量相关内容的积累,提问越过1+1式的外行问题,与采访对象深入交谈,挖掘主题。没有这两把刷子的年轻记者,第一次采访其实只能算作“寻找新闻线索”。回去整理了采访内容,再找出主题,看围绕主题还缺少什么,查查资料,将一些资料中没有的,写稿又必须用的相关问题记下来,再继续采访人家,让人家回答你要的问题,这才是正式采访。

  一般深度报道、重大话题报道、人物报道,采访一个人更是不够的,要采访多人,从不同人的口中说出不同的观点才是新闻真实、客观、准确的标志。

  采访要有“限时”观念

  最后还有一点,采访不是聊天,是一个限时的提问,限时是关键。无论是访谈还是调查,忽略时间要求,就会把采访当聊天,当“郊游”,闲散惯了,越往后越失控。对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的采访调查你感兴趣,别人也会感兴趣,如果采访不抓紧,其他媒体抢先发表同一选题,你的稿件很可能前功尽弃。更糟糕的是,如果媒体报道频繁,有关部门可能出台治理整顿政策,政策一旦出台,媒体的任务就转为对政策贯彻落实的报道。你的采写不就成了废纸一张?所以,在接到一项报道任务时,精神就要高度紧张了,如果在媒体上看到哪家有与自己报道类似的选题,无形中要给自己加压。

  善于思考,积累经验,熟能生巧,就能尝到采访苦尽甜来的滋味。

  此致

 

顺安

                              戚  鸣

                                2014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