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特约专稿 >> 《告台湾同胞书》作者谈新时代的新闻观—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告台湾同胞书》作者谈新时代的新闻观—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2014年03月  作者:谭文瑞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78    责任编辑:xwywck

 

《告台湾同胞书》作者谈新时代的新闻观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中国著名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  谭文瑞

  我已是年过九旬的老叟,不仅体弱多病,而且思维能力衰退,好久没有执笔撰文。刘国昌同志硬要本人为他主编的《新闻业务参考》写一篇稿子,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拼凑几句,恐怕信口开河,东拉西扯,不合时宜耳。

  1985年人民日报创办海外版,有幸与刘国昌同志共事。回想当年在一起专心研讨编排版面的往事,恍如隔世。二十多年来各种新闻事业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我这样一个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人要就新闻传播问题发言,真是不知从何谈起。

  我一生热爱新闻事业,大学毕业后便投身新闻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当过记者、编辑、评论员,尚可算是忠于职守,但是并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意愿和理想。我认为新闻工作应当遵从的首要原则是诚信,这就是不论报道和评论都要坚持言必由衷,言必符实,杜绝浮夸虚假。但是由于主观原因或客观条件往往不容易做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战争期间,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以《美国兵力透视》为题的专论,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颇获各方好评。然而当时出于鼓舞士气的宣传目的,不免夸大了美国军事上的弱点,言过其实,这种现象在我的报业生涯中,并不在少数。

  记得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现实情况是,不少人对新闻传播的可信度持保留态度。不论报刊、广播、电视,要取得人民的信任,主要是靠实事求是地进行新闻报道和发表新闻评论。马克思特别强调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指出必须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述事实;必须正确表达社会舆论,而不是歪曲社会舆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人民群众享有不可剥夺的知情权,他们希望从新闻媒体上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和客观公正的论述,从而对现实形势和事态做出判断。过去长期把各种新闻载体叫做“宣传工具”,如今已不用这个词,改称“新闻传媒”或者“媒体”,这是确切的。今天已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主要任务更是向社会大众传播和解说世界上各种最新的信息。这并不否定它们的宣传作用,不过只有通过满足受众对信息需求,并使他们信服,才能产生预期的宣传效果。近年来新闻界热衷于谈论掌握话语权,这没有错。但是必须克服存在的弊端,使传媒得以为受众欢迎和信赖。今天主流媒体被边缘化、另类媒体主流化的现象是很值得深思的。

  1986年《人民日报》进行新闻改革,曾向广大读者承诺把报纸办得“可读、可亲、可信”。1998年《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时,胡锦涛同志到报社观察说得更加明确,他强调应当增强报纸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新闻媒体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有赖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了。

  本人曾在工作之余用“池北偶”的笔名发表过一些针砭时弊、讥弹世态的讽刺诗,其中有的是关涉新闻领域的。特把若干首附录于此,以博各位同行一笑 --


谭文瑞自选讽刺诗五首 ----

  笔杆难摇

  笔墨生涯是非多,麻烦日子不好过。

  众口难调伤脑筋,摇起笔杆总惹祸。

  主张自由说你右,反对崇洋说你左。

  左右为难实无奈,棍子打来没法躲。

  不如改行去卖字,无忧无虑阿弥陀。

 

  有偿新闻

  到处是市场,新闻称有偿。

  谁愿拿钞票,就给谁捧场。

  钞票给得多,篇幅可以长;

  钞票给的少,随便来几行;

  不肯掏腰包,恕我不买账。

  按价写报道,已经成时尚。

  交易讲等价,增收属正常。

  一毛也不拔,岂能白帮忙。

 

  长风难刹

  读者讨厌长文章,作者偏爱文章长。

  你说应该短一些,他说你是不懂行。

  一则消息几十句,小眉小眼瞧不上。

  一篇特写千把字,登在报上打不响。

  一篇通讯七八千,洋洋洒洒才像样。

  长篇大论有气魄,小块文章没份量。

  穿衣戴帽添枝叶,一句话分两句讲。

  短的不如长的好,长的总比短的强。

  头版未完转二版,多占篇幅是正常。

  刹住歪风难又难,读者诸君请原谅。

 

  “皇帝”吃官司

  针砭时弊常惹事,记者的饭不好吃。

  下笔难免得罪人,“皇帝”动辄吃官司。

  固然诽谤该受罚,岂料批评也犯忌。

  这个说你损名誉,那个说你揭隐私。

  若是有人告刁状,就得坐上被告席。

  侵权罪名落头上,只怨自己太冒失。

  既需赔礼又道歉,还要破财一大笔。

  有理无理闹一场,对簿公堂陪不起。

  舆论监督谈何易,人多爱吹不爱批。

 

  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

  加强舆论监督,有利倡廉反腐。

  贪官违法乱纪,就怕媒体揭露。

  一旦公开曝光,便成过街老鼠。

  徜若开放言路,威力不可低估。

  有人偏偏不说,要对舆论监督。

  搞些清规戒律,媒体该受约束。

  不可知无不言,行事得听招呼。

  公仆需要保护,歌功颂德为主。

  舆论监督必须有,监督舆论不如无。

这些游戏文字无非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未必有当,欢迎批评指正。

注: 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载须经我刊及作者本人同意,且注明出处“《新闻业务参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到谭老家取稿

刘国昌  徐鹏飞  齐国军

从右至左:刘国昌、谭文瑞、徐鹏飞、齐国军

 

  今年1月14日下午,我们一行三人(《新闻业务参考》杂志总编辑刘国昌、副总编辑徐鹏飞和主编齐国军),来到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谭文瑞家中取稿,并同谭老进行了一席谈。

  谭老应邀欣然为《新闻业务参考》杂志今年3月期写“卷首”文章,这对我们来说是件天大的好事!当我们兴冲冲来到谭老家门前时,只见他老人家已在门口迎候。谭老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入座,在刚沏好热茶的品饮中,开始了无拘无束的亲切交谈。

  谭老今年已年过九旬,但身板硬郎,精神矍铄,谈锋甚健。谈及当前新闻工作应遵从的首要原则时,他说:“首要原则是诚信,这就是不论报道和评论都要坚持言必由衷,言必符实,杜绝浮夸虚假。”他联系自己工作经历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战争时,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美国兵力透视”为题的专论,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颇获各方好评。然而当时出于鼓舞士气的宣传目的,不免夸大了美国军事上的弱点,言过其实。谭老表示:“这种现象在我的报业生涯中,并不在少数。”听了谭老这番话,着实让人感动!如此严格地剖析、检讨自己,更凸显出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风采!

  谭老长期在人民日报社担任领导工作,1985年7月1日,在他领导下创办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诞生。这张报纸无论从内容、版式等方面均有创新,在报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同时在他言传身教下,培养出一大批年轻的业务骨干。刘国昌动情地说:“谭老是我的恩师,我就是在谭老的教诲下学会了办报。”他曾在一篇题为“传承”的回忆文章中写道:“记得在组第一块版面的时候,谭老把一个夹子拿过来说,这是准备上版的稿件,你们再看看。但见那一摞稿件上面有一个用钢笔写好的‘目录’,上面写着:头条稿、二条稿、‘望海楼随笔’稿、‘思想杂谈’稿、专访稿等,并具体交代头条稿用几栏题、刊头如何放等。谭老写得很细,且字迹工整。那时谭老就坐在大办公室里与大家一起上夜班,一时搞不明白的问题直接问他,他总是耐心讲解;稍有空儿,他还来到大家的桌前,讲点办报的路数和写文章的技巧,大家听了获益不少。”

  我们拿着谭老写好的“卷首”文章仔细阅读,那是谭老用电脑打字并出好的纸样。文章不仅讲诚信、真实性和进一步增强报纸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等问题,还特意介绍了几首他用“池北偶”笔名写就的针砭时弊、讥弹世态的讽刺诗,如“笔杆难摇”、“长风难刹”、“有偿新闻”等。我们认真读着,深为谭老敏锐的观察、犀利的笔触所感染、所叹服。

  怕过多占用谭老的时间,我们起身告辞。谭老边送边说:“写得不知符合不符合需要,请你们修改;为年轻一代更好成长,我大力支持!”谭老的谦虚、坦荡的胸怀可见!这位著述颇多、曾写就声情并茂、划时代的《告台湾同胞书》的中国著名报人,原本是如此的谦虚、坦荡!虽已年过九旬,但他仍为年轻一代新闻人更好成长倾注心血,着实让我们感动不已!

  (完)

注: 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载须经我刊及作者本人同意,且注明出处“《新闻业务参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