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编采技巧 >> 当记者要从写好小故事开始
当记者要从写好小故事开始
2014年01月  作者:杨玉辰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当记者应从何种文体入手打好采写功底?这是新闻写作学悬而未决的问题。有的主张从写消息开始,有的认为从写简讯开始,还有的说从写小散文或小言论开始,不一而足。笔者积多年新闻采写的经验,经过和多位记者、专家进行探讨形成共识:从写好小故事开始!

(一)

  对这个问题答案最初的、朦胧的发现,还是我在连队代职时的一次汇报会上。那一次是在部队拉练途中,我和本团的几个指导员一起向来团里蹲点的师长汇报工作。这几个指导员无一例外地汇报了本连的人数、多少新兵老兵、多少党团员、基本文化状况等一般情况。师长虽然在听,却一个字也没在本上记。当时我想,为什么师长对他们的汇报不敢兴趣呢?千篇一律,笼而统之;只有面上的一般情况,没有典型的生动事例。于是,轮到我汇报时,我只讲了我们连发生的几个小故事。没想到,第一个故事还没讲完,师长就来了精神,一面让我“讲慢点”,一面快速在本子上记。等我把第三个故事讲完,师长合上笔记本,一个劲赞扬我“了解情况细,有水平”。事后,我遵照师长的指示,把三个小故事分别写成了稿件,都被媒体采用了。这件事似乎给了我这样的暗示:写新闻好比向编辑和读者汇报工作,编辑和读者最喜欢看的是有特点、有情节和平时很少看到的东西。因此,一个通讯员或记者的手中,就得掌握大量活灵活现的小故事,只有这些小故事才是你“独家”的,与别人不撞车和鲜活的。

  这一答案,后来也得到了新闻同行的认可。我曾经问过几个记者: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一连采访了几天,采访本上记了厚厚一沓,可当坐下来要写成稿子时,却找不到可写的素材?他们说经常碰到。我问:什么原因呢?他们都摇头,为找不到答案而苦恼。我说,我认为是因为没有留心并采访到有价值的小故事,他们听了先是沉思,继而恍然大悟,频频点头。有个同行向我讲述了他到南海舰队采访的例子。一次,军内外十几个记者集体采访从南沙回来的几个战士。这些战士第一次面对记者,不知记者要什么素材,只是将那里如何热、蚊虫如何叮咬、怎么缺乏淡水等一般情况介绍了一通。主持采访会的旅长脑子反应很快,他见记者们对此不感兴趣,马上对战士们进行引导:“你们不要讲那些记者能估计或猜测到的一般情况,每人向记者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趣的小故事”。这可一下子打开了战士们的话匣子,这个战士讲了个在高脚屋的花盆里种黄瓜的故事,那个战士讲了一个与未婚妻通信难闹笑话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记者们的极大兴趣,每个记者都在采访本上记了不少,都说这次集体采访“很有收获”,并说“这些小故事永远不作废,就是当下用不上,将来写报告文学、小说、回忆录时也大有用场。”

  有个资深记者深有体会地说,懂得小故事的作用,就不会在采访时,对方讲什么,自己就被动地听什么,而会把采访的重点放到收集小故事上。譬如,一个连长向记者提供了一个“战士拾钱包交还失主”的线索,如果只听个“标题”,你就会武断认为“这是只能登黑板报的素材”;如果把它当故事去挖掘呢?就有点意思了:这个钱包是从某大使馆门口拾到的,装有3000美元;为找失主,他冒雨寻找了4个小时;因他被雨浇发起高烧而昏倒,并送到医院;他的妻子没顾上吃饭,又接着替丈夫寻找失主,这才在警察的帮助下如愿找到失主。这一系列颇有“亮点”的情节要素,足以组成一个颇有新闻价值的故事,这就非常值得报道了。如果当初记者不去围绕这一故事线索去顺蔓摸瓜,岂不与这一有价值的新闻失之交臂?

  据我所知,记者每当采写一个先进典型时,总是先从搜集一个个典型的小故事开始,当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放在案头的时候,报道这一典型的长篇通讯也就不难“组装”成篇了。相反,再值得一写的典型,如果没有一个个小故事作基础、当后盾,即便很有经验的记者也会有“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有一次,群众向记者反映了一个为抢救轮船上的大火而英勇牺牲的民兵典型,某记者站认为值得一写。但进入采写环节时,记者却陷入了困境。因为难以扑捉到主人公一个个完整的、有细节的故事。采访他本人吧,本人已经光荣牺牲;采访他爱人吧,爱人与他关系不好,提供不出有价值的素材;采访他身边的同事吧,他们又都出海在外;采访他父母吧,父母对他近十年的情况知之甚少。经过反复研究,报社只得采取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写长篇通讯,只写两千字的消息来将典型推出。后来,虽然有主人公的日记摘抄和书信片段相继发表,对典型宣传进行了补救,但毕竟给记者们留下了“难为无米之炊”的遗憾和感叹。

(二)

  据我所知,不少记者或通讯员还没有认识到:对新闻采写最有用的素材是小故事;更没有意识到:一切文体的“核”都是一个小故事。就拿我们常使用的几种新闻体裁来说罢,在“消息”中,所谓小故事是作为一个或几个凝缩的例子出现的;在“通讯”中,一个或几个小故事的生动展开就可成全一篇通讯;至于“报告文学”,那不过是多个故事的描写、人物刻画加文学化手法的合成;在“新闻评论”中,往往是,或先讲一个小故事作引子,或将故事本身隐去而将小故事的意义和思考作为主体。就连小说等文学形式,那也不过是以真实的故事作依据,加之作者的联想、加工、塑造而已。总之,你要写作么,往往就得有小故事作基础(哪怕最初只是故事的“碎片”和元素也好),这些小故事就是记者、通讯员包括作家、评论家写作的基础素材和宝贵财富。

  懂得从写好小故事开始去提高写作水平并不难,而在观念和行动上自觉抓住小故事不放,却并不容易。譬如,三言两语的小简讯(包括一句话新闻)既好写又好发,因此,懒惰一点的记者或通讯员就往往靠写简讯打发日子,不再下基层去抓生动活泼的小故事了。要知道,连小故事都不会写或写不好的记者或通讯员,不管他每年刊登多少“豆腐干”,他的写作能力也往往是不会有多少提高的。

(三)

  这些年,新闻界兴起一种“新闻故事化”的主张,从新闻改革和为读者服务的角度讲,我是举双手赞成的。遗憾的是,目前围绕“新闻故事化”的探讨如凤毛麟角,少得可怜,更拿不出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年轻的记者和通讯员去自觉地学习并写好小故事。这里,笔者不揣冒昧地将自己听到、见到或体会到的一些零碎的做法粗列如下,就算是抛砖引玉罢:

  —— 要增强写小故事的意识和自觉性,凡是提笔写作,就想想与写好小故事挂起钩;每逢得到一些零碎的新闻素材,就要考虑能不能写成小故事;

  —— 凡是采访中遇有不完整的事例,都不妨按照一个完整故事的要求,通过补充采访,使故事完整、丰满起来,力求使其有头有尾,有曲折,有情节;

  —— 常作一些小小说的写作练习。当然,这种“写”不一定要拿去发表,更不一定非要以当作家为目标。如此久练成习,这对锻炼自己驾驭故事、展开细节、刻画人物的意识和能力大有裨益;

  ——下去采访要以搜集整理一个个小故事为目标,采访本上尽量多积攒和留下一些有头有尾、有情有趣的小故事;

  ——不妨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改写成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散文、小小说等体裁的短文,进而体会小故事在各种文体中的地位;

  ——多交一些基层的朋友,经常请他们为你提供一些真实的鲜活的小故事。哪怕一个片段、一点线索也好  ……

  你要作一个合格的记者或通讯员么?那就不妨从写好一个个小故事开始罢。它虽是“笨功夫”,却是新闻成才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解放军报《军事记者》杂志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