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思想纸”时代的后排强攻
“思想纸”时代的后排强攻
2013年11月  作者:李智勇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35    责任编辑:xwywck

 

【剖析】

  引言:  以打排球为喻,网络媒体打得是短平快,触球即打;传统媒体由于制作周期、传播介质的限制,不可能跟上节奏,那么,加强后排强攻,打角度、打高度、打自己的优势,势在必行。

  剖析好稿前,不妨先说一个背景:业界近年流传一个说法,纸媒要日薄西山了。证据是美国好些传统大报,都停止纸质出版,上网了。

  纸媒消亡的判断,现在说恐怕还为时过早。但纸媒被网络媒体冲击,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做一个小调查,当天最爆炸性的新闻,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的?手机、网络?还是报摊儿?

  恐怕,通过手机、网络获知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实在太方便。起床时一摸手机,新闻就来了!

  从生产流程上说,网络媒体从发现新闻到报道新闻的时间间距,几乎可以数秒而待,更不用说形形色色的微博自媒体。时下读者即记者,随时可发布。报纸的印刷,有时有点,明天的日报登今天事,那就算快了;电视、广播也有个制作过程。

  这个差异是客观存在。报纸如果还是以报道资讯为主、继续在新闻纸上下功夫,恐怕事倍而功半。

  出路何在?有人提出:传统媒体要实现转型升级,由“资讯纸”向“思想纸”转变。

  以打排球为喻,网络媒体打得是短平快,触球即打;传统媒体由于制作周期、传播介质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跟上节奏,那么,加强后排强攻,打角度、打高度、打自己的优势,势在必行。

  我所推荐的作品——人民日报2012年7月27日社会版“民生调查”栏目的《小传旺的“安全闸”为何道道失灵?》,便展现出了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如何突破时间局限、打出自己特色稿件的有益尝试。

  一言以蔽之:此篇调查性报道,胜在角度,胜在思考。

  网络媒体曾率先报道出如下资讯:13岁的山东夏津男孩杜传旺,春天辍学到一汽修队当学徒。6月30日上午,他被同为汽修队工人的赵某和陈某,用充气泵对准肛门灌气,造成肠道出现多处破损、穿孔,多个内脏器官严重受伤。

  当时,有位了解此事的某主持人微博直播,此事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围绕事件的种种细节在极短时间内被充分揭示,传统媒体拿到这个选题时,除了跟风,似乎无路可走了。就这么多核心资讯,人家已经报得很细了,你还报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日报《社会》版的编辑们按照“后排强攻”的思路,从具体的事件上进行发散,做由表及里的“头脑风暴”:这样的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仅仅是偶然的极端事件?它背后有没有一些必然的、共性的因素?

  这一琢磨,大家很快提出了一个问题:

  一个13岁孩子,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在家庭的护佑下成长,在学校的教育中成才,在法律构筑的网络中获得人身安全,这些都是阻止他们受到伤害的一道道闸门。然而在杜传旺的身上,这些本该提供保护的闸门为什么都失灵了?

  如果这些闸门都是虚掩的,那么,悲剧就有重演的可能。探寻这些闸门的缺失尤其是制度性缺失,做出报道,那就不是一个小传旺的事儿,而是青少年保护的机制建设的大事。

  如此一想,思路全开。差异性有了,高度、广度也具备了。

  人民日报《社会》版后来派出编辑商旸赶赴山东,到小传旺的老家进行详细的调查。这个调查,层次很清晰,就是一个“闸门”一个“闸门”地找,看到底怎么开得闸。写稿时候也按这个结构来,结果颇得层层剥笋之美,这就是意外之喜了。

  家庭的闸门怎么失灵的?娘死了,老实巴交的爹带两个娃,经济负担、生活负担都很重。政府低保之手为啥没扶助?扶助了一年,一年之后,按他们的收入,刚好过线了一点儿,过一点也是过,没了。

  学校怎么没把住辍学关卡?把了,校长和班主任到家劝说过,学费杂费按国家规定全免,还给申请了贫困生救济金。但是,没用。传旺本人跟传旺父亲都觉得孩子成绩差,学上不出来,不如早学手艺早挣钱。

  你说不上就不上了,不还有义务教育法吗?法律怎么把不住?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监护人不让孩子上学,当地教育部门要“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整改”;批评教育了,也责令了,可是家长坚持不“整改”,谁能约束他?该法并无说明。既无责任主体,又无强制手段,这个法,有些软。

  劳动监察部门不是查童工的吗?为什么没能发现?当地监察部门的干部说,确定是童工,除了年龄,还要确定是否建立了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看两个要件,一是有无合同,二是有无领工资、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小传旺是以“跑着玩”的身份去的,既无合同,也无工资,所以无法认定。

  这个说法后来遭到专家的驳斥。在后续报道中,专家指出:不拿工资只干活,性质比简单地使用童工更恶劣!——这是后话。

  这个调查,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了小传旺悲剧发生的土壤;更关键的是,调查揭开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使义务教育法在执行上偏软、劳动监察部门对小学徒式童工认定上和监管上的尴尬等问题进入到公共视野中。

  除了角度取胜,这篇调查特别注意证据的呈现,小传旺的老家、乡民的佐证、监察局的笔录,做得扎实、细致。

  网上没报道的,这里有报道;网上已有报道的,这里报得更细、挖得更深。网上没有想到的,这里想得更透,更有建设性——这恐怕是传统媒体在信息时代的突围路径罢。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会》版副主编)

【好稿】

家庭、学校、义务教育法、劳动法规……

小传旺的“安全闸”为何道道失灵

商  旸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27日   15 版)

【调查背景】

  13岁的山东夏津男孩杜传旺,2012年春天辍学到一汽修队当学徒。

  6月30日上午,他被同为汽修队工人的赵某和陈某,用充气泵喷伤,造成肠道出现多处破损、穿孔,多个内脏器官严重受伤,一度昏迷,并面临多种细菌感染,至今仍躺在无菌病房里。

  13岁孩子,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在家庭的护佑下成长,在学校的教育中成才,在法律构筑的网络中获得人身安全,这些都是阻止他们受到伤害的一道道闸门。

  然而,在杜传旺的身上,这些本该提供保护的闸门为什么都失灵了?

  人民日报记者深入当地进行详细调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在人民网查阅《人民日报》2012年07月27日第15 版的全文。

  全文中二个小标题分别是:

  一、7岁丧母 家庭贫困 被父亲送去当学徒

  二、家长坚持辍学 学校劝说无效 法律无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