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时事评论以及时深刻性和尖锐批评性为受众所追捧。鼎盛之时,国内创办时评版的报纸有300家之多。然就眼下一些时评文章来说,存在着一些需要改正的毛病。
都有哪些毛病呢?
一、宣泄过度成偏激
时评是政论,批评性是它的特质。而批评性是通过作者情绪宣泄来体现的,比如谴责、声讨、抨击、警告等,它是时评这一文体的力量所在。但宣泄要把握好度,过了就是偏激。一些时评人,总以为骂得痛快,文章才够给力。
然而,观点偏激容易误导别人,情绪化太过容易伤害别人。个人的偏激言论,若再通过媒体广为传播,很容易扩展为非理性的偏激性事件。
二、听风是雨般的浮躁
时评是对新闻的提炼和升华,其功效在于制造一种舆论氛围,形成一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气场。前提是它必须建立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但当下评论界浮躁之风十分盛行,一有什么所谓抢眼的由头,不求真伪,拿过就评,显得急不可耐。
浮躁之风的形成,与媒体间的竞争加剧不无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各媒体对时评的硬性要求。一条新闻,如果被其他媒体、特别是同城媒体抢先作了评论,是时评人的“失责”。在这样的业务生态背景下,时评作者往往出手都是“急就章”。但好的时评文章,是观点至上,有独到的观点,后发也制人。
三、被固化的“精英模式”
时评是精致“小炒”,味道应该有别于一般“大锅菜”。但现在奇怪的是,新闻可能是独家的,时评却成了“大家”的。同城几家媒体的时评版面,重稿现象屡见不鲜。看似丰富的时评版,实际上就是一桌“大锅菜”。既浪费了有限的媒体资源,也打击了读者阅读不同报刊的积极性。
时评版面的“大锅菜”现象,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队伍的“精英化”。公民的表达权是十分重要的,但很多时评版面却不是大众的话语平台。每天在说道的,就是那么几位专家学者。读者需要的是多样化的时评文章,专家学者的高屋建瓴要有,“下里巴人”的畅所欲言也不可少。都市类媒体作为大众读物,后者绝不可弱化。
以上这些毛病需要尽快克服,因为这些毛病严重影响着时评的发展和作用。时评起着引导人的重要作用,如果任凭偏激、浮躁之风盛行,那就会误人子弟。时评人应清醒认识到这些危害,自觉加以抵制和克服,从而使时评更好地发挥其巨大影响力。
(作者单位:钱江晚报)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