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一种受人欢迎的文体。它是人生万象中一些有连贯性、有吸引力的事实。它以悬念、情节等具有时间变化的要素吸引读者。人类生活中不缺少作为新闻的报道对象的故事。尤其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提倡竞争以来,经济生活里具有戏剧性变化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以记者日常采访的经验来说,在任何地方采访,与厂长、经理、工人聊天,从来都不难耳闻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反映主题的角度来说,故事这种形式完全能够胜任,并且还具有更优异的感染力特点。因此,新闻有必要多吸收故事技法,在读者的阅读中激起更多的兴奋点。
从采访来说,记者本身对采访对象的叙述表现出兴趣,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但是,记者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听众,记者的思维活动是按新闻的要求走的,按这个要求,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采访对象的叙述角度。如果认为故事形式更吸引人,记者的采访思维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定势以及采访形式上的程式化。
有两种采访:一种是年轻的新记者,常常对厂长发问:“请说说你们厂产品质量是怎样抓的?”另一种,是年长的有经验记者,对厂长问同一件事,却会先从这个产品本身说起话头,“你们这电扇底座可真够沉的……”
在厂长这头,对头一个问题,他可以找来秘书、可以翻开材料,一、二、三、四地说经验;对后一个“引蛇出洞”式的话头,他会很自然地信口接过来,“不沉不行啊……”也许,他会讲到,有一次工厂打算减一减底座重量以节省材料,但是,有关检测中心查出来了,宣布这电扇在倾斜45度时就会倒下,从而影响了电扇整机的质量评分……这件事就寓含有一个故事的由头。
以这个故事讲质量意识,是不是容易让人听下去呢?
在写作上,新闻的特点要求讲故事的过程简洁、短小,悬念和情节也要更集中、更突出。新华社通稿《两斗俱胜群众得好——记山西两个企业的质量竞争》(1992年2月19日播发),讲的是生意场上争争夺夺的故事。故事需要这样一些“零件”:起因——太原食品公司独占的太原肉制品市场受到了大同肉制品厂的竞争与挑战;
情节——大同厂在陌生地方推销产品的难处与曲折,太原市场上发生了变化,太原人的反应;
结局——太原公司以各种办法收复部分市场失地;
细节——大同厂的推销员“整天在太原市大小肉食摊点转悠”等等……有了这些“零件”,一个完整的故事写得跌宕多姿。这是故事要素较全的类型。
还有时,只要有一种故事要素,也可以形成有意思的独立篇章。例如,有一种悬念的用法—— 一件令人觉得诧异的事实兀地摆在面前,读者不免要猛地提神:咦,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讲故事的效果就产生了。
举例说,“诞生刚刚四星期的吉玛·查瓦茨基得到了一件独特的礼物—— 一位电子计算机‘保姆’。这个‘保姆’没有围裙和温暖的怀抱,却有磁带和打字键盘。”这个导语就是一个悬念式的开头。(美联社1979年3月25日电讯《电子计算机当“保姆”》)然后,全稿逐层回答这个悬念引出的疑问,讲了电子“保姆”的发明者,讲了“保姆”的功用,讲了它的技术原理……就有了一篇比较标准的故事式经济新闻。
讲故事还有一个要素可用,就是独特题材的优势。有一篇《海外讨债记》(庄凯勋采写,《经济参考报》1983年星期刊)讲的是中国银行一批特殊的人在国外做生意的事,因为读者难得接触这类事情,写来就很有吸引力。
故事技法的用武之地很广阔。甚至是最难发挥记者水平的会议报道,使用故事手法也会有成功的实例。譬如,某会议分组会上有人提出了话题,有人随之发挥一番,有人则马上反驳,也有人作“和事佬”说两面都接受的话……用概括性的习惯手法写,“会上讨论了某某问题,发言踊跃”一句就可带过;如果话题为读者所关心,就可以用时间顺序、层递式的手法把话题引起争论的经过写下,这就成为一种故事式的会议新闻,可读性当然一比而知。同时,会场上的一段插曲、一个场面,单独撷取,也可以形成为精巧的故事小品,譬如,某位发言人说话精彩,激起数十次掌声;譬如,会议中途与会者都吃便宜盒饭;譬如,某一位知名人士在会上的活动……都会是格式脱俗的新闻。
(作者为新华社高级编辑)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