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特约专稿 >> 在采访实践中提高水平
在采访实践中提高水平
2013年11月  作者:张 蕾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08    责任编辑:xwywck

 

  近拜访师老,缘于《光明日报》今年4月推出的“知识人?中国梦”专栏。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师昌绪的人生经历浓缩了一代“科学强国梦”的先行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至今仍对广大青年学子乃至全国人民有着重要引导意义。报社决定将师昌绪的“中国梦”作为栏目开篇。

  “师老最近身体不大好,一直在医院就医,出院时间未定,不便安排采访。以师老做开篇人物,恐很难保证顺利出版。请您考虑。”师老秘书郝红全遗憾地表示。

  “这样吧,我先根据近年对师老的访谈草拟一稿,并参考师老2011年10月在人民大会堂作的报告《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您看能否征得师老同意后刊发?”考虑到逼近的截稿日期,我自认想出了一条“万全之策”。

  文稿被送到师老病床前,却左等右等没有回音。直到截稿临近,我才被告知:“师老认为文稿还不能刊发,他打算亲自动笔重写后半部分。”事发突然,我再也坐不住了,决定次日前往探望,为师老的“口述历史”作记录。

  “稿子我已经改了这么多,后面还是达不到刊发要求,可以说是‘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看不行’。而且,有些事,我没有跟别人说起,你自然不知道了。”一见面,师老半认真半打趣地对我说。大病初愈,师老又清瘦不少,但思维敏捷,谈吐自如,只是听力上需助听器帮助。

  师老递过来几页修改得密密麻麻的草稿。此刻,我心里五味杂陈,心疼、内疚、意外、感动……原稿中,我将师老的“科学强国梦”简单归纳为四个历史阶段,即“始自于幼年的家国离乱”“发酵于对故土的牵挂”“实现于为新中国研制高温合金”“继续于30年退而不休的生活”。而在修改时,师老将内容扩充为六部分,使他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多个前沿性、战略性领域奔走、呼吁和组织论证工作的内容更加突出,包括建议启动高强度碳纤维项目,加速研制大推力航空发动机和支线飞机,增加“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和“建立我国新材料体系”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文中还提到了不少当年与他一起共事的老领导、老朋友。

  按原定方案,文章应在4月16日见报。为了给师老充分的时间,报社编委会果断决定将专栏刊发时间顺延,以表达对师老的敬重。4月19日,“知识人?中国梦”正式推出,作为“开栏之作”,师老的《献身科学 让祖国强大起来》在头版头条刊发,同时刊出了师老的草稿手迹照片和故事插图。

  “我的特点是:平等待人,随遇而安,善于吸收别人意见,能充分发挥别人的作用。虽然不聪明,但很勤奋,95岁仍坚持工作8小时……95岁的年龄,还没糊涂,但从体力看确实有些自不量力。”师老在文中这样描述自己。身为两院院士并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老在专业领域的贡献已得到国家和人民认可。也许,他之所以强调自己身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却做了这么多“行外事”,是想唤起更多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希望他们能走出专业条框的限制,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勇于担当重任,为“科学强国梦”续写新的篇章。

  “师昌绪院士是我校杰出校友,他的动人事迹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爱国追梦的崇高理想、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和勇攀科学高峰的不懈追求。他是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先行者,更是全校师生员工学习的榜样和楷模。”看到师老的文章,河南理工大学师生深受鼓舞。

  这次采访经历,我不仅再次感受到了师老身为科学大家的人格魅力,也深深体会到了光明日报尊重知识分子的文化品格。作为光明人,我愿将师老与光明日报之间的这段佳话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体悟。

  (作者为光明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