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特约专稿 >> 锻就铁肩,方有妙手
锻就铁肩,方有妙手
2013年11月  作者:顾勇华  来源: 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48    责任编辑:xwywck

 

 

  河北承德日报社有个制度,每周为全体采编人员开一堂培训课。报社领导说,面对当今新闻传播新格局,编辑记者要是三五周不学习,就会有业务荒疏能力不足的危机感;与全国地市报研究会会长、江苏苏州日报社社长刘文洪交谈,他说“再出色的记者也不可能总是文思泉涌,培训是所有编辑记者经常性的必修课”。苏州日报社不但有社内日常培训,还年年与高校联办培训班。

  采编培训普遍受到重视,既着眼于新闻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培训,这是广大采编人员期盼的事情。当前,一次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内容的培训,正由中国记协着力推动,已经在30万新闻采编人员中展开。

  不过,这项培训被不少人想像成一般的政治理论学习,与每天做的采编工作相去甚远,“我们想学的是怎样写文章拍照片、编报纸办节目,不想听大道理”。且不说“道不远人”,新闻工作本来就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业务很强的政治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内容的培训,恰恰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写文章拍照片、编报纸办节目”中的难题,讲的是大业务而不是小技巧,更不是空空洞洞的说教。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传播由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直到最新的微信、拍客等等,变化的只是传播方式,从未改变的是“群众办报”的基本方针。当我们煞费苦心搞创新的时候,岂不知那些基本道理在我们坚守的新闻观中早就有透彻阐述。

  李大钊巧借明人诗句提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铁肩”,就是信仰和担当。一位编辑记者的文思才情,如果没有信仰和担当来统领,终究只能是小技巧,难以练出一双真正的“妙手”。

  以一件编辑选稿的往事,来说明“铁肩”与“妙手”依存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民日报曾转发一篇200来字的消息,说的是湖北孝感有位农民叫杨小运,靠党的好政策成为种粮大户,他愿意向国家多卖万斤粮食,希望得到一张当时十分稀缺的自行车票。这篇反映了工农关系深刻变革、后来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大报道”,由《孝感报》首发。据时任总编张仲彩回忆,文稿起初是一位资深编辑阅处的,已经被判为“废稿”弃之不用,后来被总编辑“救活”了。30年后张总编深为感慨,编辑记者如果只接“地气”而不树“天线”,是成不了大手笔的。

  入得新闻这一行,当名记者名编辑是自然的理想追求。“名”与“不名”固然有业务技巧上的差异,而根本区别还在于坚定信仰与勇于担当之下形成的能力,包括对新闻的判断能力,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事件发展中蕴含道理的评说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综合传播能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给人的,正是锻造铁肩、成就妙手的根本学问。不必讳言,能讲好这堂课的人还太少太少,很多时候是鲜活的学问被讲死了,化解业务难题的道理被弄成两张皮,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作为中国记协,理应切实改进培训方法;作为广大采编人员,则要坚定不移地从新闻观修养起步,迈向自己的理想目标。

 (作者为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