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摄影 >> 再论新闻摄影的抓拍与摆拍
再论新闻摄影的抓拍与摆拍
2013年09月  作者:杨贻军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抓拍”与“摆拍”,一直是新闻摄影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涉及新闻真实与虚假的严肃问题。从理论上讲,新闻图片应该是抓拍的,摆拍绝对不能提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抓拍很难,摆拍就屡禁不止。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进行再讨论。

  一、 抓拍与摆拍的界定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新闻界展开的关于“抓”与“摆”的讨论,开始直接触及新闻摄影的“真”与“假”这个要害问题。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这个严肃的问题。

  抓拍,是指被摄对象在不知晓的情况下,摄影者快速地按动相机快门,抓取其自然、生动、最有表现力的瞬间形象。摆拍,在一些教科书上是这么定义的:“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我认为这个定义还不够准确,因为摆拍分为两种:一种是“我”摆“我”拍(这里“我”指摄影师);另一种就是“你”摆“我”拍(这里“你”指拍摄对象)。因此,笔者认为:摆拍,就是摄影者导演或被拍摄者表演,由被摄对象和摄影者共同完成的拍摄过程。

  抓拍的照片真实、生动、自然,具有难得的历史价值,但抓拍的照片粗糙,成功率低。摆拍的照片具有更好的用光、构图、画面美感,而且摆拍的照片精美,成功率高。

  抓拍和摆拍都是摄影创作的重要手段。摆拍是拍摄电影、电视剧和艺术摄影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创作手法。但这种虚构的手法被一些人用在了新闻摄影上,并“发扬光大”。

  如今的一些新闻摄影人,对抓拍与摆拍的认识总在两极摇摆中,不是走向这个极端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都是有害的。我们提倡抓拍,但也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摆拍。

  二、 抓拍的适用范围

  由于抓拍能把人的神态和人的生活朴素如实地表现出来,比起细节清晰而人物呆板、缺乏现场生活气息的摆拍,有更强的真实感、亲切感,更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更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映。目前,抓拍依然是世界新闻摄影技法中一种主要潮流。抓拍作为摄影记者的基本功,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推崇,并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一般说来,以下几种情况只能抓拍。

  一是重大事件。重大事件是对人们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纽伦堡审判、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9 ● 11”事件、“7 ● 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神舟”飞船发射、击毙卡扎菲等事件,新闻记者只有忠实记录的份儿,只能通过抓拍抓住这些重大事件的“决定性瞬间”。

  二是突发灾难。像SARS暴发、洪水泛滥、台风登陆、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等,都属于突发性自然灾难。在这样的突发事件中抓拍的照片有时画面不够清晰,让人感到拍摄时的匆忙,但正是如此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视觉震撼。

  三是快速运动。拍摄对象快速运动,时空变化大,如飞行表演、战火硝烟、体育比赛……“华赛”2009年获奖作品《飞机穿“裙子”》,抓拍的是F/A-18F型“超级大黄蜂”战机突破音障的瞬间。

  四是侦察取证。调查取证等负面报道,只能抓拍甚至偷拍。“华赛”2009年获奖作品《挟尸要价》,真实记录了船工王守海“挟尸”与岸上检方人员讨价还价的典型瞬间。中国新闻金镜头奖、“华赛”2009年获奖作品《珠江水调查》,都是通过拍摄者抓拍的手法记录水系遭受污染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

  抓拍贵在动态、贵在瞬间、贵在不干扰拍摄对象或者让拍摄对象没有察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生动、自然、真实、可信。

  三、 适度摆拍的范围

  在摄影史上,摆拍先于抓拍。中国新闻摄影深受前苏联新闻摄影这种拍摄理念的影响,摆拍痕迹明显。其实,摆拍也是摄影记者需要练就的一项基本功。没有一个摄影记者敢说,他的摄影作品只有抓拍,没有摆拍。在实际工作中,摆拍是新闻记者需要经常面对的重要命题。笔者以为,以下几种情况可以适度摆拍。

  一是工作成就。通过摄影图片宣传展示各行各业的工作成就,也是摄影记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类摄影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跨度大、数据留存少,很多镜头需要摄影记者重新组织拍摄,其实就是摆拍。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二是形象展示。通过摄影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是国内外、军内外的惯常做法。我军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展示。《解放军画报》1998年9月刊登的专题摄影《中国航天第一港》、2007年8月刊登的摄影专题《全军官兵喜换07式军服》就是这一类型。

  三是人物肖像。人物,尤其是先进典型人物,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的形象,就是通过摄影镜头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许多英雄模范、先进人物都是通过镜头,为人们所熟知。这些人物的肖像,大多是摆拍的。因为摆拍的人物肖像,往往比抓拍的人物肖像具有更好的形象展示。

  四是主题摄影。主题宣传,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一般都经过精心策划,相关图片就需要摆拍。像2011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摄影专题《春雨润军营 风好正扬帆》,报道部队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以来出现的新气象、新变化,就是这一类型。

  四、 摆拍要杜绝虚假

  既然属于新闻摄影,就必须达到事实真实与形象真实的统一。摆拍要以真实为基,失去真实这个根本与前提,摆拍的图像越“真”,新闻就越假。

  摄影是工业、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产物。170多年前,照相机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人们可以通过影像“还原”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当时,由于摄影的成本高,真正能“玩”摄影的只是一些达官贵人,摄影是作为另一种形式的绘画而存在。最初的银版法,后来的湿版法、干版法,因相机笨重,镜头进光量小,底片感亮度低等原因,一般只能用摆拍法拍摄。因此,摆布拍摄是摄影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当我们今天再来看100多年前的老照片时,就会发现其中90%以上都是摆拍的。画面中人物的位置、表情、动作、都经过刻意的安排。因此可以这么说,摆拍是摄影与生俱来的一种习惯,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

  外出采访拍摄是记者的经常性工作,我们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千里迢迢到某地采访军事训练标兵,当赶到部队时,军事训练已经结束,是拍还是不拍?不拍交不了差,要拍必须对训练场面进行设计、组织。二是采访画面中出现不协调的东西,是提醒还是不提醒?比如级别资历章反了、帽徽歪了、有人嘴里叼着香烟等等。如果不提醒,照片即便拍回来也无法采用。

  有一种拍摄方法叫“摆摆抓抓、抓抓摆摆”与“摆中抓、抓中摆”,实际上属于摆拍。

  摄影记者不能制造新闻,不能制造新闻场景,不能导演新闻图片,但能否对被拍摄对象施加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正是我们常常争论能否“摆拍”的根本所在。事实上,从你举起相机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在影响取景框里的人物了,因为任何人面对黑洞洞的镜头,都不会无动于衷的。这个时候取景框里的人是知道摄影者的存在的,他会在意自己的言行,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摄影者与被摄者是一种互动的变化着的状态。

  有的新闻摄影人作风不踏实、采访不深入,新闻发生时不能实时实地拍摄,只能摆拍,或在事后通过PS技术造假“事后弥补”;有的把新闻摄影造假与增强新闻宣传效果混为一谈;有的把新闻摄影当作艺术创作,混淆了新闻摄影必须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的本质要求。还有的新闻职业道德缺失,为追名逐利而造假,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五、 还是要提倡抓拍

  追求新闻摄影的完全真实是摄影人始终不渝的目标,因此必须提倡新闻摄影人抓拍。

  抓拍能把人的神态和生活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比起细节清晰而人物呆板、缺乏现场生活气息的摆拍,有更强的真实感、亲切感。所以,当初抓拍作品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后来,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抓拍提供了更多便利手段。目前,抓拍法已成为世界新闻摄影技法中一种最重要的潮流。

  (作者单位:总后政治部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