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编采技巧 >> 人物写作几法
人物写作几法
2013年09月  作者: 崔 柏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人物新闻主要包括人物消息、人物通讯和人物新闻特写等几种体裁样式,每天在各类报纸、杂志的版面上都可以见到各种人物新闻。可以这样说,所有新闻的主角都是人,新闻与人物是密不可分的。正因如此,写好人物新闻,对于提升媒体的品牌形象,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但是要想写好人物新闻却很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能够表现出所写新闻人物的主要特点是人物新闻写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抓住相貌特征

  俗话说,千人千面。人物新闻的写作,就如同给人物画素描一样,无论使用何种体裁和写法,就是要表现出这个人与其他人在外貌上的区别,从而以此下笔开个口子,让报道进行下去,正所谓“切入点要小”。

  请看:

  多继光总经理的个子不高,但朴实的目光中透着坚毅和与生俱来的热情与豪爽,是个典型的东北汉子。

  (选自人物通讯  《勇立潮头唱大风》)

  新闻抓住了要报道的主人公个子不高的特点,用寥寥几笔就把该新闻人物的相貌特点给描绘出来了,从而拉近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当然就愿意继续读下去。

  再如:

  他是短小而纤弱的,穿着一件乳白色的长衫,软底的中国式的鞋子,他没有戴帽,剪得短短的头发,像一把刷子似的直立着,在结构上,他的脸和中国人的脸并不两样,可是他在我的记忆中却是我以前从未见到过的能语语动人心弦的脸。

  (选自史沫特莱的人物特写  《忆鲁迅》)

  稿子中通过对鲁迅的衣服、鞋子、头发和脸的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与普通中国人并无二致的文化巨匠的风采,十分的简洁和传神,在读者面前似乎站立起一个鲜活的普通中国人的形象。

抓住性格特点

  性格应该是一个人最为鲜明的特点,无论各行各业从事何种职业,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也应该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和素养的外在体现。

  请看:

  眼前的于志平教授精神矍铄、思维缜密、谈锋犀利、妙语连珠,智慧的闪光和思想碰撞时的火花不时从他的谈话中奔涌而出,让人很难把他同67岁的年纪联系在一起。

  (选自人物特写  《用全新的思维审视我国的物流业》)

  新闻中通过对人物的谈吐、思维和精神面貌的描述,一位智慧的、理性的、可爱的老教授的形象跃然纸上,十分的生动和典型。要做到能够迅速地概括总结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这需要靠记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和写作积累才能做得到。

抓住肢体语言

  一个人的行动和身体语言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追求,也是描写一个人最好的语言要素,行动代表一切,事实胜过雄辩,细节决定成败,抓住人物最有代表性的行动和身体语言进行描写,就能够找出这个人与那些人之间的最大区别,从而让新闻开个好头进行下去。在这里,写人物的行动仅仅是为新闻的开头做一个铺垫而已。

  例如:

  高高瘦瘦的个子、大步流星的脚步、睿智知性的谈吐,这是于尔弘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也是他常年深入到物流企业里调研和风吹日晒的结果。

  (选自人物消息《我国高校物流教育亟待改善》)

  新闻的开头就为读者介绍了一个走路速度比较快、身体矫捷、智慧的大学老师的形象,让人愿意继续看下去,详细了解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和新闻的具体内容,人物的动作在新闻里其实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开篇的作用。

抓住事迹和贡献

  事迹和贡献是人物新闻写作中最有分量和最具说服力的事实材料,也应该是构成人物新闻唯一的理由。如果没有了贡献或事迹,那么人物新闻的社会意义就将大打折扣,就失去了报道的依据,这也是人物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和报道成功与否的前提。但各行各业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不同,贡献的大小也千差万别,如何用最少的笔墨概括出新闻人物的主要事迹或者贡献,考验着记者的文笔和发现新闻的功力。

  请看:

  从一家祖传工艺的、资产只有十几万元的磨制香油的小作坊起家,到如今拥有一家资产过亿元、有几百名员工的现代化的食品企业集团,走过这个过程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这个人就是齐齐哈尔市的人大代表、回族企业家、黑龙江瑞盛食品集团的法人代表阎仲黎。

  (选自人物消息《我省民族食品行业的一朵奇葩》)

  消息的开头仅用了不到100字就把一位在商海中奋力打拼十几年的企业家的形象勾勒出来,让人急于想知道他是怎样开创自己的事业的。记者使用了制造悬念的笔法,成功地诱导读者继续了解下去。

  要想写好人物新闻,必须要在抓新闻人物的特点上下功夫,要寻找新闻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新闻人物的“唯一”来。否则,如果记者没有很好地发现新闻人物的特点,仓促下笔就写,由于受到写作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影响,等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所写的新闻人物大都似曾相识,会出现千人一面的可笑现象。

  (作者单位:《中国储运》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