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总编论谈 >> 好学深思 勇于担当
好学深思 勇于担当
2013年09月  作者:米博华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好学深思    勇于担当

  ——《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新闻》一书序言

     夏夜沉沉,暑热蒸人。

  签完大样之后,多半已是丑时,顿觉一身清凉,心静如水。于是,利用半个月夜班后时间,通读了赵兴林同志主编的《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新闻》一书。

  书稿收集了在人民日报记者部(现改为地方部)工作过的几乎所有新老记者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与此前出版的《灿烂的星河——人民日报记者部新闻实践与思考》,堪称报道与论文合璧。两部书稿出版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或许是时间上的巧合,但确乎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对这部论文集兴味盎然,是因为,不少文章波澜起伏,写得如火如荼,读之有声有色,思之启人心智。更因为,作者中有的是名重当时的前辈,当我还是年轻记者的时候,对他们就景仰不已。大部分同辈和晚辈记者,我们曾经或正在一起工作,许多重大报道和重大事件,都是亲历者和参与者。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几十载岁月,忽焉已逝,尤感人民日报记者群星璀璨,人才济济。不由得想起曹植对建安时期文人学士名流辈出的赞美:“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还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全面振兴时期,在人民日报记者队伍中都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新闻界代表人物。就其影响而言,独步者有之,鹰扬者有之,振藻者亦有之。特别是老一辈记者,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与众不同的故事。正是在老一辈的激励和教诲下,年轻一代记者承继传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续写着人民日报记者的精彩。这是一部新闻采访业务的专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科书,大多是记者在从事新闻采写中的体会。记者们常常依傍着某一重大事件、重要采访活动和专门问题展开理论思考,但从整体来看,囊括新闻采访学的全部要素,从新闻报道的基本原理到新闻采写的立意、谋篇、布局、语言等等。事实上,新闻采访从来都不是刻板和教条的,而是灵动丰富的实践活动。当我们面对一场惨烈的灾难时,文字中常常饱含着泪水;当我们面对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时,下笔常常激动得不能自持;当我们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现象时,落墨处常常陷入一种不可名状的纠结;而当我们亲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时,思绪常常振翅高飞,浮想联翩。新闻是客观的,忠实地记录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是记者的天职;记者又是个体的,一样的新闻事件和一样的新闻人物在记者笔下有不一样的色彩。

  举凡优秀的记者,他们总是能够在真实客观地记录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时,展示独特的视角,表达独特的感受。经验也好,体会也罢,这部书稿的特色是,将新闻采访千变万化、生成流转的丰富性呈现给读者,更将采访的精妙摄理和谨严法则平实道出,直观且质感。像一潭活水,欢快抑或是沉静地流淌,指明人生道理,指示职业方向。相信,用心的读者一定会在轻松的阅读中,拨动敏感的心弦,点燃思想的慧光。

  人民日报记者中,不少是中国新闻界的大记者、名记者,年轻记者中也不乏脱颖而出的新锐。依我对这些前辈和同事的了解,他们并非是具有特别天赋的人,大都平凡和质朴。他们之所以能够成长、成材、成功,有的甚至成为独步一时的领军人物,必有特别之处。一位同样做过记者的伟大作家海明威说:“在人生或者职业的各种事务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资不如由判断力所节制着的自制、耐心和规律。”

  读这本论文集,对记者成长、成材和成功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这或许可以概括为两个意思:

  好学深思。人与人之间本无太大智力差异,但日后的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却可能有着很大差距,受教育的背景固然是一个客观因素,但好学与不好学,可能是造成截然两途的根本原因。本书作者中的多位老同志,都堪称师长。有的精通哲学,有的擅长艺术,有的专攻经济学,有的爱好文史。虽然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好学深思。所谓好学,是说他们从不肯虚掷一毫光阴,从不会错过一次机会,也从不愿有点滴自满,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他们始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和工作浑然一体,成为生命的必需。所谓深思,是说他们崇尚强探力索的思想者的生活,绝不肯摘抄剪贴别人的简报,绝不愿重复别人的观点,绝不会未经深入采访而敷衍成文。他们采写的每一篇稿子都是思考的乳汁、心血的结晶。概言之,成材其实很简单,好学多思而已;成长其实不复杂,不外是坚韧不拔的努力。舍此,我们似乎看不到别的什么终南捷径。

  勇于担当。记者可以干得安逸,也可以干得很辛苦;记者可以干得很平庸,也可以干得很豪迈。安逸是说,对周围的事物漠然视之,对是非曲直无动于衷,那么除了写些送来迎往、春种秋收的应景之作,几乎无事可干。平庸是说,拿了人家好处就滥捧,把记者职业当成为稻粱而谋的饭碗,就难有成功,也不会受到尊重。从这部书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记者大都具有极强的忧国忧民意识,从不自外于国家发展的潮流。他们经历过曲折发展的苦难岁月,但不屈从于权势淫威,发出正义的呐喊;他们亲历过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自觉地担当起鼓荡新潮、催促新生的社会责任,为社会进步开路。在大事件大灾难面前,人民日报记者从未缺席;在大事变大转折关头,必有人民日报记者的声音。正是由于人民日报记者总是在第一时间深度介入国家发展进程,也因此形成了人民日报记者的独有文化:国家意识、百姓情怀。

  人民日报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这里想说,在这样一个有些奢靡、有些浮躁、有些功利的年代,朴素和沉静也许尤为可贵,付出和耐心终有所期。没有一个成功可以简单复制,孕育必须要有一个过程。成长、成材、成功其实就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修业。犹如一座大厦,必须气定神专地一砖一石垒起;也犹如一段人生旅程,必须在欢乐和苦干中悉心体会,臻于丰富和成熟。不管如何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放松了学习,放弃了努力,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成长,也不会有令人羡慕的成功。人民日报是新闻界一个高高殿堂,但并非人人都可坐享荣誉。大报未必天然制造大记者,但大报确是大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以上是阅读此书的感想,谨供读者参酌。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