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中国信息报副总编辑彭嘉陵写的“企业通讯员如何给媒体投稿”一文。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投稿的技巧与奥秘,于人多有启发。
该文选自彭嘉陵《如何当一个“牛”记者》一书,该书由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出版。
我这本书既是写给年轻记者的,也是写给通讯员的。在2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我收到过很多通讯员的来稿,特别是在人民日报时,每天的来稿非常多,一麻袋一麻袋的。我们定下来每人值班一个月,负责拆来信,选来稿,从中选出可以刊登的稿件来。一开始我很认真,真的很想从中找出一些有用的稿件来,特别是我值夜班编辑新闻版面时,或者编辑经济周刊、企业经纬、品牌时代或服装专版等专业版面时,版面上都需要一些小稿,花边新闻什么的,或者小言论、照片,就非常认真仔细地在麻袋中寻找。但多数情况下都很失望。
大量的来稿是产品信息或企业开工、完工等动态消息。这些消息在当地可能算是新闻,但对于人民日报来说,就不算什么新闻了。当然,刊登也可以,但并非必须刊登,由于这样的新闻太多,所以一般就不登了。而我们希望得到的花边新闻、小言论、照片等,却很是鲜见,即使偶尔发现一篇,也是基本不能用。
可以说,每次翻找来稿,都是“高兴而来,失望而去”。
后来到中国船舶报任常务副总编,发现编辑选用的来稿大多也是这些方面的内容。有时版面缺稿,想从来稿中找出可以单独发消息的稿件都很不容易,更不用说找出可用于各版头条的来稿了。当然,中国船舶报这样的行业报,由于总体来说稿源比较紧缺,一般是来者不拒,多数稿件都刊用了,但往往只能用成两句话的短讯或几句话的小消息。
为船报工作的几名广告业务员,由于工作需要,经常要为广告对象写一些稿件,他们苦于不会写,为此很是苦恼,认为这影响了他们的广告业务,每次来京,都会找我帮助“指导指导”。
我认为,这主要是他们不太了解投稿对象的性质和投稿对象需要哪些稿件的原因,也有通讯员不太会写新闻稿的原因。我曾经针对这个现象,在几次通讯员会上着重讲了如何给船报投稿的问题。本书专门用一章来讲这个问题,也是希望更有针对性。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讲。
一、首先要明确投稿对象
很多通讯员给综合性大报投稿,一段时间下来,采用率极低,就认为大报稿难投,从此没了积极性。其实,这是通讯员不了解大报的要求,瞎写一气,瞎投一气的结果。还有的通讯员给行业报投稿,采用率倒是不低,但大多只是一些短讯、简讯,而且多年下来“长进不大”,这主要是不太了解报纸编辑意图的结果。
作为通讯员,向媒体投稿,首先要搞清楚是给谁投稿,是综合性媒体还是专业性媒体,是全国性媒体还是地方性媒体。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不同的媒体选择稿件有不同的定位,比如,全国性综合性大报必须选择那些具有全国意义的稿件,比如全国的重点工程,因此,单个的产品信息可能就小了点(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综合性媒体的专业版面上有时也可发一些地方或企业的产品信息)。以此类推,省级综合性大报选择的是那些在全省排得上号的工程,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信息,地市级的报纸选择的就是该市的重点项目和该市人们关注的信息。
但很多通讯员忽略了这一点。从来稿中可以看出,多数来稿是通讯员写的“通稿”,对所有媒体通用的稿件。他们可能就写了这一篇,向中央的、省级的、地方的、行业的所有希望见报的媒体都投了一份。殊不知,这样确实是省事了,但不对媒体的路数,等于白投了。他们也许想“广种薄收”,瞎猫抓死耗子,撞到一个算一个。但这样投稿的命中率实在不会高。
一般来说,具有全国意义的重点工程,中央大报一般会派记者或由当地驻站记者来参加,通讯员写这种稿件的意义不大。而且,这种重点工程的稿件,见报应该是第二天,最迟不超过第三天,通讯员写的稿件如果是像过去那样通过邮局寄到报社,起码好几天过去了,而且编辑并非天天拆稿;即使现在通过电子邮件传送稿件,但编辑如果不缺稿件,也许根本就不开信箱,你的稿件也许就“憋死”在信箱里了。另外,国家重点工程的报道,一般比较慎重,数字、提法要求绝对准确,说到什么程度都有规定,一般由有关部门组织进行报道,会向记者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通稿。即使是企业所在地的通讯员,有时也难以掌握得十分准确。因此,这样的重点工程,通讯员最好不碰。
因此,通讯员写稿,最好不要一稿多投,应该根据事件内容,有针对性地投几家媒体。即使是同一事件,最好不要发“通稿”,而应该给每家媒体不同的稿件。也就是说,根据媒体的不同特点,写出不同的稿件。我见过这样做得好的通讯员,同一件事情,在多家媒体上刊登,稿件侧重点不同。而能做到多家媒体都刊用,说明这个通讯员确实了解投稿对象的要求。
二、主动与编辑沟通
应该说,给媒体投稿,通讯员要学会“察颜观色”,要看报纸的“脸色”行事。而报纸的“脸”经常在变,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重点选题,如果通讯员不明白这一点,投稿的命中率肯定不会高。
如有可能,通讯员如果能够积极主动与媒体编辑沟通,就可有针对性地写出一些媒体需要的稿件,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否则,如果只是自己一味埋头写稿,写了一大通,向各家媒体胡乱投稿,采用率却极低,可以说事倍而功半。
通讯员不必为不认识媒体编辑而苦恼。很多平面媒体的版面上都署有编辑的名字,比如中国船舶报等一些行业报,人民日报的专业版面上也会署上编辑的大名,上面有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和电邮。通讯员可以尝试着跟编辑沟通。
其实,许多媒体都处在“稿荒”之中,编辑很希望能从大量来稿中精选出有用的稿件来,因此,通讯员大多不必为“打扰”了编辑而担忧。如果编辑正在策划一个选题,你也正好想到一个同样或相似的选题,这时你与编辑沟通,可以说“正中下怀”。从什么角度写,写成消息、通讯、言论还是其他,编辑可能会与你商量。得到认可后,就相当于编辑下了“订单”,并且定下了“交货期”。这样,通讯员写稿就明确了,就不会再为能否刊发而提心吊胆了。即使你想要写的题目并非是编辑正在策划的选题,但如果你能把意图表达清楚,编辑也觉得是一个不错的选题,他可能就会采纳你的意见,也许会指导你从什么角度去写。
根据我多年当编辑的经验,经常与我联系的通讯员,稿件命中率就高。
如果编辑能够经常主动与通讯员联系,有什么好的选题主动约请通讯员写,编、通双方的互动效果就会更好。但编辑“高高在上”,往往不太清楚某个选题哪个通讯员写比较合适,这时,如果你主动联系,这个题目可能就落到你头上了。
三、报一些动态性新闻
企业通讯员如果为行业报投稿,可以报一些企业的动态性新闻,如生产节点,完成了多少工作量,达到了什么程度;阶段性成就,如半年、一年,产量、效益;企业重要举措,如重要签约活动,新产品投产,重要或大宗产品交付等信息;结合企业庆典报成就,如五年、十年,等等。
以上这些,一般只能写成短讯或消息。但对于行业报来说,骨干企业或重点企业的动态,版面上还是需要的,因此一般都会采用,但只是作为动态信息发布,篇幅不会大。不过,能够见报,可能也是企业领导对通讯员的要求,甚至是企业考核通讯员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这样的稿件也可经常写点。由于这样的动态新闻企业内经常会发生,一年可以多次投这样的稿。
四、 写点行业热点专题
通讯员应该消除一种误解,认为报上的长文章都是记者写的,通讯员只能写短讯。其实不然。有的认真研究媒体的通讯员,也可写出一些较有分量的稿件来。比如,结合当前行业热点和国家经济社会重点工作,及时采写一些专题报道,如节能减排;抓质量,品牌,效益;走出去;增收节支;减人分流,分离企业社会职能,等等。
这样一些话题往往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有时全社会都在抓这个问题。这时,如果通讯员把本企业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效果、影响等写成一篇文章,就可受到媒体重视,也许能当各版头条,没准还能发头版头条。
不过,写这样的文章,一定要在全社会都在抓这个问题的时候写,要在其最热的时候写,才有可能被媒体重视并刊发。否则,就可能白写了。一般说来,这样的话题,会持续一段时间,三五个月,半年一年,有的甚至长达两三年,在适当时候都可以投稿。但一定要以介绍经验的形式,把具体的做法介绍清楚,这样的稿件相当于经验介绍,或典型报道。既可写成数百字的消息,也可写成一两千字的通讯,就看报纸版面的安排了。
应该指出的是,这样的报道不仅行业报需要,综合性媒体也可以刊用。
五、参与媒体重点话题
通讯员可以结合所要投稿的媒体当前正在报道的一些话题,及时根据企业现状,挖掘相关材料,写成相关报道。
比如,2007、2008年,我在船舶报上推出关注农民工的大型系列报道,持续了好几个月。这时,如果是有心的通讯员,就可适时采写一些本企业重视农民工、为农民工解决相关问题、本企业农民工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解决农民工问题还存在什么障碍等的报道,发给报社,报社就可在刊发相关报道时,配发这样的报道。有的甚至还可能成为报社的重点报道。这样,有利于报社把这样的报道搞得更加多元、立体、深入,反映出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再比如,前些年我在人民日报时,在企业经纬或品牌时代等专版上,经常推出一些热点话题,比如企业人才流失,品牌多元化,单一经营还是多元经营,品牌走出去,企业老总充电,节能减排等等。这些话题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很多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有的还显得比较突出。通讯员如果从媒体上嗅到了这个“气息”,马上采写相关报道发给报社,人民日报的编辑也是很乐于采用的,因为它将丰富版面内容,使这个话题的报道更加立体,也更有说服力。有时,我们想从来稿中找一些这样的报道而不得,实在是十分遗憾。
写这样的报道,通讯员比记者有优势,因为他们身在现场,比较了解企业这方面的情况,或者本身就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素材。而这样的重点话题,每张报纸在不同阶段都会推出一些。因此,只要是有心的通讯员,关注自己要投稿的媒体,并认真研究媒体的需要,就会看出其中的“道道”来,这样投稿就有的放矢了。
无论是结合行业热点,还是结合媒体关注问题,都能写出较长的消息或深度报道来。如果一个通讯员经常能够写出这样一些报道来,应该说就是一个优秀的通讯员。不仅企业领导满意,报社编辑也很“喜欢”。
六、 关注企业新鲜事
报纸上经常充斥着大块大块的文章,有上面指定刊登的,也有记者采写的,大多比较“硬”。多数情况下,报纸编辑总想配发一两篇比较“软”的小稿来活跃版面,比如花边新闻、小言论、小特写等。这些小稿大多从通讯员来稿中寻找。
比如,企业内新鲜有趣的故事,如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项目签订之前的准备、产品交付时与用户(比如说船厂的用户船东、电机产品的用户电站或电厂、煤炭企业用户电厂等,并非普通消费者)的讨价还价,等等事件过程中的故事,以及小发明、小改进等,写成一个个小故事,读者应该比较爱看。这样的报道在报纸上一般会用花边框起来,故称“花边新闻”。这类报道无论刊发在什么位置,读者打开报纸会首先阅读,因为它可读性强,相对于其他“硬”新闻来说“软”了很多。但是要记住,这类稿件的写法一定要“软”,要重细节,要讲故事,要写出其精彩之处。文章不要太长,写某一个片段即可。
其实,这样的文章,不光是行业报,综合性大报的专业版面上也很需要。
中国船舶报多数版面的稿件都是企业的事,大多刊登企业新闻、产品信息等,其中科教版、配套版等,满版均是很“硬”的十分呆板的新产品介绍或科学术语、产品或设备的外文简称,看得人十分头疼。我在想,为什么不能让通讯员写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呢?本来在我的改版计划里有这些项目,后来我离开了,改版就没有推开。
此外,为行业报投稿,还可采写一些人物,不一定是那种先进人物,也可以是普通员工,但他可能在某一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也许就是一个小发明,小改革,但对企业发展有好处。
七、尝试写点小言论
无论是综合性大报还是行业报,版面上比较缺的还有小言论。不要认为大报上的言论都是“大记者”的手笔,其实很多小言论是通讯员写的。比如人民日报一版的《今日谈》,是全国报纸的名专栏,很多稿件就是普通读者或通讯员写的。这些来自生活一线的言论,更加鲜活生动,更加切中时弊,更受读者喜爱。
当然,比较重要的言论,由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写,甚至还要组织专门的课题组研究讨论,比如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等。但有些小言论,通讯员写的就比编辑记者写的有针对性,有可读性,评得到家,点得到位。
很多小言论只需三言二语,把观点亮明就可以了。因此,通讯员写这样的小言论并不是太难。
比如,通讯员可为自己写的某篇报道配发言论,这样,既发了消息,又发了评论,一举两得,稿费也赚双份。而且,说不定报道因评论而身价倍增,本来只能发短讯或简讯的稿件,也许就因为配发了言论,而“晋升”到了头条位置。
此外,通讯员还可结合工作当中的事,身边发生的事,甚至家庭里的事,写一些随笔和杂文,发一些小小的感慨和评议。这样的随笔和杂文,既鲜活生动,又亲切感人,还有针对性。这样的文章,来自生活,轻松随意,可读性强,编辑很愿意选用。
有关这些言论的写作,请参见本人所著《如何当一个“牛”记者(上)——经济新闻采编实务》一书第六章《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八、多发点新闻照片
照片,是报纸上最缺的“产品”,编辑常常为找不到一张好的照片而头疼。无论是综合性大报的经济版面,还是行业报,能够刊用的好照片实在是太少。大凡看得过去的照片,一般都会采用。而照片的来源,主要应该是通讯员。因为,全国那么多家企业,记者不可能时时在现场,因而不可能拍出更多好的照片来。但通讯员就有这个优势。
经济类照片或企业新闻照片,确实不太好拍,大多是生产现场情景,车间、工人、产品,千篇一律,了无新意。但即使这样的照片,也很难得。可能,拍摄者不会抓新闻,很多企业的摄影者是按艺术照片来拍的,一看就是“摆”拍的,这跟新闻照片“抓”拍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照片,画面不可谓不美,但没有新闻性,不符合报纸新闻版面的要求。
据我了解,目前企业里搞摄影的,大多是“爱好摄影艺术”的人,他们可能懂摄影艺术,可以拍出一些很有艺术水准的照片,刊发在报纸的副刊上很不错。但他们不懂新闻,拍不出好的新闻照片。这就是矛盾。不过,现在数码相机非常普及,一般通讯员也可自己拿起相机去拍摄,不必认为拍照片是专业摄影师的事,自己不能介入。恰恰相反,一般通讯员拍出的照片,也许画面不如专业摄影师拍的精美,但从新闻的角度可能会更胜一筹。如果图片说明写得好,照片被编辑选用的机率就大大提高。
新闻照片由两部分组成:新闻照片和文字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既要用照片本身来表现,也要通过文字来说明,两者要结合起来。对于很多通讯员来说,写好新闻照片的说明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在人民日报时编辑通讯员的新闻照片,经常要重新为他们编写照片说明。很多通讯员也许会拍照片,但不懂新闻,因而不知该如何写好照片说明。其实,有时即使照片差一点,如果说明写得好,照片也会被选用。但如果照片拍得很好,而说明写得不好,或者根本没有新闻性,也不会采用。写照片说明,有一个“标准”的模式,简单几句话,把五个“W”交待清楚就行了,跟写一条简讯或短讯差不多。但必须突出新闻点。有的通讯员写的照片说明很长,是按照消息稿来写的。其实这大可不必。因为一般说来,版面上留给照片说明的地方十分有限,有时甚至会不得已把文字压到照片上面。因此,照片说明写多了也没用,反而让编辑劳神费力去编写。
很多通讯员喜欢拍会议新闻的照片,或签字(开工、完工)等庆典仪式现场,一般说来,这样的照片综合性大报不会刊登,而许多行业报则经常刊登。不是行业报编辑喜欢,而是行业主管或所在企业领导喜欢,自己的“光辉形象”经常在报纸上出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荣耀,也是权力的一种体现。想想也是,国家领导人有重大活动,上人民日报等综合性大报,行业(企业)领导有重要活动,自然就上行业报了,顺理成章。有时,行业领导甚至把报纸作为留存资料的地方,领导当时参加过什么活动,什么时间,回去查找那段时间的报纸就行了。
其实,会议新闻的照片如果是发行业报,一般也是行业内的重要会议、重大庆典才能刊用,企业内一般的会议或庆典,即使在行业报,也很难发照片。在中国船舶报,有些比较大型的或高科技的船舶交船,有时也刊登该型船的照片,但不是庆典现场的照片。从这里也可看出,通讯员投稿要有针对性,即使是新闻照片。
应该说,光会拍这样一类企业庆典的新闻照片的通讯员不是一个好的通讯员,因为它不需要什么技巧,也不需要自己去找新闻,而是“新闻”等在那里让你去拍,或者说是领导让你去拍。
也许,对于行业和企业来说,重要的会议,重大的签字仪式或开(完)式仪式,就是大新闻。其实,还有很多并非有那么明显新闻性的新闻,通讯员往往会视而不见。比如,全民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提倡低碳经济,那么,在车间里,如果有工人主动节约能源资源,他们是怎么做的,就是一条很好的新闻,如果在采写文字稿的同时,发现有画面感,就可拍成新闻照片。既发新闻又发照片,又是一举两得,赚两份稿费。还有,比如抓质量,工人们如何认真,如何从制度上保障;抓效益,工人们如何想办法,或者节约,或者革新,或者……;抓创新,工人们如何攻克难关、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工厂要搬迁了,新址什么样,新家什么样,工人们如何动作,或者依依不舍,难过,流泪,或者高兴得狂欢……变动中的事件更容易拍出好照片来;等等。可以说,可拍的东西很多,可写的范围非常广泛。
有些事件,写成文字稿也许没多大意思,可能刊用不了,但拍成照片可能就能用了。通讯员拍照片,跟写文字稿一样,也要多与编辑沟通。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照片没有具体的时间点,没有新闻由头,报上能用吗?这就要根据当时那个阶段全社会或行业关注的热点来判断。应该说,只有领导人的活动才是当天的新闻隔天见报。一般企业内的这种“较小”事件,时效性不很强,不必要求是当天的即时新闻。只要它符合当时一段时间内全社会或全行业关注的热点、焦点、重点、难点问题,就可看作是新闻。文字稿也同样。
新闻照片,新闻是第一位的。有经验的通讯员,也许会先在心中大体知道什么是新闻,再去现场找场景拍。这时,抓拍到精彩的瞬间就要靠拍摄者的技巧了。有时还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选取最佳的时间和角度,有时还要起早贪黑,十分辛苦。这个问题这里不展开,由专业的摄影记者来讲解。
总体来说,平面媒体的版面上最缺新闻照片,所以,通讯员如果能够经常拍一些照片,刊发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九、 积极为副刊投稿
相比于新闻版面,副刊版面应该说主要是为通讯员准备的。很多行业报的副刊,主要是写企业职工生产和生活中的事情,其中很多是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也有很多作者自身的感悟,写一种人生的境界。这样的一些文章贴近生活,由通讯员来写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比较容易。
对于很多并非学新闻的通讯员来说,副刊稿件相对比较“软”一些,也就是更生活化一些,凡是粗通一点文墨的人都会写。其中很多是散文或杂文,篇幅也相对较长。因此,如果在新闻版面上不能刊登大块头文章,可以考虑在副刊上实现。
有一点必须记住,为副刊投稿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即使是采写别人,也要写出生活中的意味来。切忌写成工作报告。
(作者为中国信息报副总编辑)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