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特约专稿 >>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013年07月  作者:段存章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10    责任编辑:xwywck


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段存章答学员问——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段存章:1938年12月生,山西左权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主要成果: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由农民通讯员成长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60、70年代,曾在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大寨任常驻记者10余年。80.90年代,曾连续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会议采访10多年。先后有10多篇作品获得全国好新闻奖,主要有通讯《不要忘记人民》、《中国农民盼什么》等。

  先后出版了10多本著作,主要有《大寨人故事》、《农业学大寨》、《社会主义实干家》、《大山情》、《怎样写消息》、《我欠妈妈的泪》(散文)《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从通讯员到高级记者》、《采写新闻的困惑与出路》、《零的突破》、《人生没有返程路》(随笔集)。

学员来信

中国新闻培训网老师:

  您们好!我是基层搞报道的,也写了不少人物专访稿件。但我越来越感到采访人物比较难,特别是怎样让对方把心里话都说出来更难。想请教老师给我一些指导。

  谢谢!

                                                                   ——浙江省兰溪市学员  王  健

导师回信

王健同志:

  你好!

  你信中提出的“难”是基层通讯员较为普遍的问题。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经过多年实践不断探索,初步摸到一些采写人物专访的门路。你写作上进心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上新台阶。

  如何突破这个“难”,我想先从“找不同”开始。

  不同人物,不同个性。树上的叶子没有相同的,人间也不是“千人一面”。一人一性,一人一心。人不同,心不同,个性各异。写人物要写出“这一个”,个性即美,美即个性。你看《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无论主角,还是配角,一个个性格鲜活。就是没有姓名的小丫鬟,抬手动脚,一哭一笑,也能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我们写人物报道不是写小说,但可以借鉴白描手法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不同人物,不同采访法。各行业都有被采访的对象,包括工人、农民、教师、指战员、领导干部、文艺工作者等等。不同领域,不同人物,要采用不同方法采访。老典型与新典型,熟人与陌生人,善言谈者与不多谈话者,都需要寻找适合他(她)们各自特点的采访方法。比如有的劳模干得多说得少,或者只干不说,访问打不开“话匣子”,这时不要急着追问,不妨到他工作周围走走,到他家里坐坐,听听他妻子的牢骚话,也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报道(老李的生动故事)。不管采写那种人物,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制定采写计划,拟访问提纲,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上战场”(采访)。

  不同人物,不同提问技巧。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想掏出人物的心里话,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问也是一门艺术。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因人、因地、灵活多变。归纳起来有“十问”:随问、提问、追问、插问、疑问、倒问、反问、巧问、答问、深问。采写好的典型、好的题目、好的内容、好的语言、多数都是问出来的。提问时注意与采访对象平起平坐,交朋友,聊家常,谈天说地,随意随便随和,水到渠成,心里话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不是生硬地“掏”出来的。

  寻找不同是采写人物专访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三点:

  一是提炼主题思想。一篇上等的人物专访,鲜明的主题思想十分重要。采访过程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好的题目就如人长了一双好的眼睛,最能吸引人。举个例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北京大兴县榆垡公社采访,发现公社党委书记张洪山先进事迹非常突出,先后花一周时间,边采访,边提炼主题,最后敲定通讯题目:“不要忘记人民”。由于主题集中,围绕“人民”做文章,红线串珠,把分散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集中在反映人物内心深处,报道见报后受到读者好评。这篇通讯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二是捕捉故事细节。大背景,小故事,是采写人物专访的一条经验。老舍先生说过,大事情好编,小故事难求(大意)。莫言从小听故事长大,长大后讲故事,写故事,把东方乡开发成故事世界,世界的故事。我们通讯员、记者也要练练捕捉生活中小故事的本领。一般来说,人物采访写不生动,就是内容概念话多,形象话少,最缺生动的具体情节。活人写活人给活人看,正如著名电影演员谢芳在《往事匆匆》一书中讲表演艺术时,提到老演员李默然将表演艺术概括为九个字:“活人演活人给活人看。”谢芳进一步说:“世间万物之魅力(价值),在于生命,而生命所属性是运动发展、变化,是“活”。只有活的东西,才能吸引观众,打动人心。”隔行不隔理,我们写人物也贵在一个“活”,切忌“干巴巴”、“死沉沉”,缺少“鲜活感”,没有“动态感”,原因就是采访中发现故事情节少。人与故事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写人不写故事情节,很难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是发现独特语言。群众语言最丰富。采写人物专访要特别留心记录被采访对象的个性化语言。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大标题或是小标题,又是一句话能反映人物的一种闪光思想。我曾经采访过陈永贵、郭凤莲、申纪兰、吕日周等著名人物,收集到他(她)们许多独特的语言,笔下才有了火花。比如2003年我采写的散文《申纪兰的根》,文中引用了许多老申脱口而出的话:“我是党员,你要比别人好,就要比群众睡的迟,起的早”,“不怕有错,就怕不改”,“文化低,没水平,但是跟党有感情”,“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至此,我明白了西沟是申纪兰的家,申纪兰的根在西沟。

  说来说去,写人、写人情、写人性、写人的心里活动,多实践,善总结,边提高吧!

  祝愿

        超越自我  笔耕丰收!

                                                                            段存章

                                                                       2013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