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特约专稿 >> 如何走好抓拍之路
如何走好抓拍之路
2013年07月  作者:蒋 铎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88    责任编辑:xwywck


人民日报资深摄影记者蒋铎答学员问——

如何走好抓拍之路

 蒋铎:1937年生于北京。1959年到人民日报工作。1961年调入该报摄影组。1963年开始发表新闻照片。1995年被评为高级记者。1988年至2003年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等院校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等报社的研讨班讲授新闻摄影。1997年被中国记协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2001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2004年7月,在晋城人民摄影《金镜头》颁奖仪式上,获《新闻摄影终身成就奖》。2005年春被聘为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委。2006年12月,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家”。

  主要作品有《见证》、《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总理累了》、《十月霹雳》等等。喜欢使用抓拍方法纪录时代变迁,拍摄反映老百姓喜、怒、哀、乐、忧的新闻照片或纪实照片。热心新闻摄影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发表过《呼唤辉煌的交响乐》、《新闻摄影与思想解放》等多篇有关新闻摄影的文章。著有《抓拍——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等书。

学员来信

中国新闻培训网老师:

  您们好!看了贵刊的《导师信箱》专栏文章,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我有一问题呈上,请老师指点。

  我在一企业报从事摄影工作,可拍出的图片总不是很理想。同事们说,新闻摄影贵在“抓拍”,不能总是给人“摆拍”出来的印象,我也试着搞“抓拍”,可成功的少。为此我很苦恼和着急,现请教老师:像我这样的情况,如何才能搞好“抓拍”、使自己的摄影水平上个台阶呢?

  谢谢!

                                             —— 吉林省长春市学员  王纪春

导师回信

王纪春同志:

  你好!

  中国新闻培训网把你的来信转给了我,希望能给予指导。指导谈不上,我们就相互交流一下吧。

  我觉得,你提的问题很重要,您的苦恼其实也是我的苦恼。我干了一辈子新闻摄影,多年坚持抓拍,这苦恼一直伴随着我。现谈点粗浅认识,供参考。

  抓拍应该是新闻摄影的基本拍摄方法,但千万不要以为只要使用这种基本方法,就自然出精彩照片,许多学抓拍的朋友有这样的误解。其实抓拍仅仅是一个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还有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要拍到感人的新闻照片,还要看您拍的照片有没有新闻价值,生动不生动,有没有新意,有没有内涵。抓拍的实质在于以生活存在为第一,以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生活为新闻摄影的唯一源泉,这就为新闻摄影的出新,开辟了无比广阔的天地。但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有许多路要走,许多工作要做。

  以生活为师,但不排斥记者的主观能动性,而恰恰相反。举个例子,1988年9月1日,我尝试拍开学典礼。进校门前就琢磨如何才能拍出有新意的开学典礼,怎样避开老一套、一般化的毛病,但没有结果。但我“不走老路”的想法是明确的。进了校门,现场彩旗招展、热热闹闹,令人眼花缭乱,我仍然感到束手无策,然而紧张的思索没有停止。

  忽然间,我看到教师中有年轻的面孔,于是就灵机一动——这里面有没有新教师呢?经人指点,的确有,两位。于是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两位新教师身上。当时教师待遇很低,转行成风,所以有新教师加入,是鼓舞人的。开学典礼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校长当着几百小学生的面,介绍教师。老教师一个个大大方方,轮到谁,微微点头一笑。但当中一位新教师则不然,她有些忐忑、紧张和害羞,表情十分微妙。这个瞬间是前所未见的,我马上拍下了这个镜头。教师的微妙表情是无法复制,摆布导演,得不到这样美丽的表情。由于这幅照片很有特点,曾获中国教育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

  摄影记者要实践“以生活为师”,就必须到现场,面对处于“进行状态”的新闻事物,这一点含糊不得,无论什么样的现场,包括艰难险阻,更包括与人沟通。如战地记者卡帕那句名言所说。 文字记者虽然也讲到现场,但同摄影记者说的到现场,不是一回事。这是新闻摄影采访的基本规律。

  我喜欢说“心诚则灵”、“天助我也”,主要是讲功夫下到了,就会有收获。我抓拍的主张和方法,不过是这个基本观点派生出来的。在1978年底至1979年初,拍完《大有希望》以后,25年来,我一直走在这条路上,虽然很艰苦,但义无返顾。我举例说明。1981年秋天,河北临西实行承包第一年。农业技术推广员葛友明告诉我:“过去是我们追着农民,要他们学技术,一实行承包啊,反过来了,是农民追着我们,主动要求学技术。现在,我走到那里,都被农民围起来……”一听这话,我决定骑着自行车,跟他下乡。走一路,没碰到他说那种热烈场景。为配合我,他有时走到田头,主动和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搭话,农民蹲在那儿远远地听着,虽然认真,但远不是他说的那么热烈,这显然与我的出现有关。从客观效果说,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干预。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是指手画脚、组织农民、“让”农民“认真”听技术员讲,还是另寻机会,耐心等待?我选择了后者。过了两天,是县城大集,农技站出摊卖农药、种子,接待农民咨询。这下机会来了,果然出现了葛友明说的那种情况。正值秋种,农民有的用粗大的手捧着麦种,仔细掂量;有的用心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种子介绍;有的站在技术员旁边问这问哪,眼神是那样专注……农民买化肥的情景也很壮观。这种场合,全神贯注的农民已经全然不顾摄影记者是否存在了。这才是我所要的。变了!农民把种庄稼当成自己的事啦!

  当然了,精彩瞬间不会遍地全是,一按快门,就是佳作。抓拍的难,也许这正是抓拍的魅力所在。

  希望你坚持走抓拍之路,并建议你不要着急,静下心来,多看些书,多欣赏新闻摄影佳作。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知识的积累,技术的提高,在关键时刻就会起作用。

  祝你不断取得成功和进步!

                                           祝好!

                                                                           蒋  铎

                                                                 2013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