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编辑部故事》栏目与大家见面了,该栏目旨在介绍媒体编辑部里如何编稿件、做标题、搞策划等方面的小故事,促进大家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
人民日报编辑部:
前后方联系出彩章
每当发现有重要价值的线索,人民日报编辑部都会在第一时间联系地方记者;每当地方记者有重点报道推出时,从地方部到总编室,编辑们一遍遍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听取记者意见。如2011年8月8日晚上11点多,当一篇反映河南发展变化的稿件已经上版的情况下,总编室还是接受了记者题目尽量保留“静悄悄”字眼的建议,并把全文最后一句话“务实的河南静悄悄,发展的河南静悄悄”,凝练成稿件的主标题“河南务实发展静悄悄”。稿件发表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曲昌荣)
广州日报:
全力打造深度报道
广州日报全力打造深度报道,成为全社各部门着力发展与挖掘的方向。
具体做法是:机动记者部在原先的深度报道基础上,更加注重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的挖掘,同时依托事实,将立意上升到社会意义、社会价值的高度。经济部也加大了深度报道的力度,提出了“每人每个月至少交一条深度报道稿”的要求。近来,经济部通过卧底、暗访等方式,做出了“团购黑幕”、“楼盘中介卖楼暗箱操作”等具有影响力的稿件。娱乐部提出了“深度、专业、雅而不俗”的报道理念,除了报道娱乐新闻本身,更加侧重挖掘电影、电视节目后的社会反响、社会讨论,进而探讨节目风行或是无人问津背后的社会原因。
(张循文)
浦东时报编辑部:
精心打造评论高地
创刊于2008年11月11日的浦东时报,一直重视评论的作用。在策划中提出创办《东方时评》的栏目,该栏目如何定位呢?经过讨论决定定位于:以言论形式发现新事物、关注新亮点、诠释新政策、宣传新成就、展示新风貌。怎样体现呢?每天在二版显著位置刊发一篇言论,这些言论稿件邀请邓伟志、周瑞金、朱铁志、江曾培、吴兴人、蒋元明等十几位国内、市内知名的评论高手为骨干作者。几年下来,形成了规模和声势。
(王 虎)
江南晚报:
下功夫把标题做亮
新华社电讯稿的标题也并非条条出彩,编辑不能原封不动“照单全收”了事,应该使用生动的词语,为内容的可读性增光添彩。2011年2月2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电讯稿,讲述在房产限购的政策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种种违规办证行为,该问原标题为“‘歪招’应对限购实则风险重重”。我们选择此稿后,决定用比较生动形象的词语制作标题,数次推敲内容,改动文字,最终见报的标题是:
应对房产限购“歪招”迭出 (肩题)
“绕道走”?当心“跑断腿”!(主题)
此标题与原标题相比,用词诙谐,语言生动,并且给人以警示,表达了编辑的观点和立场,新闻元素比较齐全。
(夏 杰)
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
登受众喜欢的新闻
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大改版,对会议报道和公告性、礼节性活动报道,采取以下的处置策略:改造其指导性,弱化其工作性,避让文件性,屏弃一般性;发挥权威性,追求贴近性,突出深刻性,强化监督性,提升世界性。
具体做法:一是对没有新闻价值的此类报道弃之不用;二是在头版做一个标题新闻;三是能往后放的尽量往后放,留出重要版面刊登受众喜欢的新闻。这样做,是为了朝着“充满新风的综合性大报”方向努力。
(赵树旺 田朝晖)
绍兴日报:
把好发稿的关口
报纸办得好不好,把发稿关口很重要。为此报社规定了“新闻语言不生动不用,新闻现场感不强不用”的发稿标准。要求记者在采访时尽量深入现场、贴近群众,挖掘最富有现场感的细节,记录最为生活化的语言,把新闻做得清新朴实、鲜活生动。同时在字数上有明确要求,一般消息稿六七百字,即使是重点稿,消息也不超过1000字,通讯则在2000字左右。
(朱振华)
羊城晚报:
实施“内容聚合”战略
近年来,针对微博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报社实施了“内容聚合”战略,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成立“深度报道部”、开设《新闻周刊》,在主要采访部门设立专题深度报道小组,使内容向深度报道聚合。率先推出报道的佛山“小悦悦”事件,就是由传统媒体发起的社会公共事件。这样做,旨在引导读者从消遣性、欣赏性阅读转向需求性、关注性阅读。
(黄 斌)
宁夏日报:
“丢大石头,起大波澜”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以做优重大报道为突破口,改进报道质量。形象地说,就是“丢大石头,起大波澜”。
遇到重大宣传战役,社长、总编辑亲自坐镇,主持跨领域集体策划,统一指挥,分类指导,做到了凡比较重大的新闻,大都采取纸质版、网络版、手机报等各媒体形式进行整合报道,既整体亮相又各有特色。
比如围绕“打造黄河金岸,建设沿黄城市带”的报道,由总编辑带队对黄河沿线城市、地标性建筑、大型重点项目等进行深入采访,从2009年9月7日起,陆续推出《不尽黄河浪有声》、《日华摇浪色精莹》、《大道通衢上青天》等系列报道,此后又推出了《举宁夏全区之力奋力打造黄河金岸》等评论;新消息报从小视角切入,开设《话说黄河金岸》专栏;宁夏新闻网适时而动,在突出位置开设专题对“黄河金岸”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详尽报道。各媒体集体上阵,“长枪短炮”,各显神通,使这一重大报道短时期内形成规模上的优势,让630多万宁夏各族人民对“黄河金岸”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放大了宣传效果,延伸和扩大了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张晓芳)
甘肃卫视:
发评论求新求快求质量
甘肃卫视的《新闻透视》是专发评论的节目,开办以来坚持求新求快求质量,获得好评。
何以如此?在于《新闻透视》有一个很好的策划团队。一周一次的选题策划会及一月一次的评论员座谈会,为栏目把脉、储存选题,给栏目的健康运行打下了基础。特别是由于栏目影响力的扩大,很多领导和专家主动为栏目提供选题,有些省领导同志也为栏目提供选题。省委宣传部更是对栏目给予重点关注,每周的新闻通气会上都对《新闻透视》的选题进行讨论。
选题就百姓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利益点等进行撰写,同时剖析省内外突发事件,强调新闻的深度透视,强调观点的激烈碰撞,强调叙述的故事性与权威性,秉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栏目理念,在新闻调查与深度透视中提升“话语权”,播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节目。
(缪中发)
(本刊编辑部整理)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