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是报纸副刊的“眼睛”,是诗的评论。好的编辑、记者大都是杂家,不少报纸的老总也是杂文家,人民日报的老总编邓拓、范敬宜更是杂文大家。
—— 题 记
一、中学生与《赤兔之死》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理科班的蒋昕捷,在2002年的高考作文中,凭着写下的一篇名为《赤兔之死》的古白话文,得了满分,还“一举成名”。
《赤兔之死》,实际上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优秀杂文。高考作文题目要求考生所写文章以“诚信”为主题。这个主题最容易让人想到论说文、思想评论。一般人会想到文章要回答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要诚信,怎样才能诚信,层层递进。有实事,有分析,有归纳,最后画龙点睛,还要文字准确,逻辑严密,等等,写好不容易。但这个学生却取了个巧,巧借三国故事,加以再演义,最后很自然地把诚信的主题带出来。
文章大意是说,关羽败走麦城,拒降被杀,所骑赤兔马被孙权赏给马忠,但赤兔马却绝食抗争。于是请来伯喜,伯喜是伯乐的后代,善于相马,懂马的语言。赤兔马就告诉伯喜,说它出身在西凉,开始落到大坏蛋董卓手里,后被送给吕布,人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其实,吕布空有其表,实际是个见利忘义、不讲诚信的家伙,投丁原杀丁原,投董卓杀董卓,投刘备偷袭刘备的徐州,我们完全不是一路人。最后跟了关将军。关将军世之高义之士,曹操对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兜金,下马一兜银,封侯送美女,可他都不动心,不忘桃园结义;听说把我赐给他,关将军立马高兴,说,这下可好了,我一天就能见到我那穷大哥了。关将军这样讲诚信,才是我的最爱,可现在他死了,我没有知音了。文章结尾是这样写的: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这不是一篇主题明确、别具一格的杂文吗?
唐朝文学家韩愈有一篇杂文名篇,叫《杂说之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的这一名篇,蒋昕捷显然是熟读了,受到启发。韩愈讲的是人才,而蒋学生却换成讲诚信,千里马换成赤兔马,伯乐变成了伯喜,而且韩愈有些话也直接借用过来,也很自然。说明这个小青年能够古为今用,运用自如,得高分是应当的。
这个学生很走运,但不是偶然的。
蒋昕捷说他自己从小就迷上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小小的半导体整天伴随着他,一天要听好几场。上小学后,他开始读古典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读了不下二十遍,很多章节、人物形象都耳熟能详。除了古典文学,蒋昕捷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等文学作品。厚积才能薄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赤兔之死》说明什么?说明杂文并不神秘,离我们青年学生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中说不定就会产生出当代著名杂文家。
二、青年政治家、思想家、杂文家李斯和《李斯谏逐客书》
杂文离我们不远,但杂文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文体,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
文学种类中,我以为最老的应当是诗歌。诗歌最早诞生于口头而非文字。在远古时代,人们劳动中喊号子,“吭育吭育”,这就是诗歌的起源,最早的诗歌是劳动者口头创作的,后来由文人采风记录整理成文字。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这样产生的。
诗之后才是散文、小说等等。散文是有文字之后最古老的文学种类。它的功能是记叙和抒情,如果再加上议论就可能成杂文了。所以古代杂文与散文是一家。一部《古文观止》,就是古代优秀散文、杂文的精选本,上起东周,下至明末,共220篇。东周离我们有多远?公元前770年,也就是近2800年前,优秀的杂文就登台亮相了,所以杂文是“古已有之”,历史悠久。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先秦两汉,文星灿烂。那是一个中国思想家、文学家辈出的时代。那个年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是杂文家,因为他们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需主要通过杂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孔孟之道,老庄哲学,主要载体就是杂文。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都是古代杂文的不朽经典。
中国历史其实很简单,5000年文明史,从中劈下,正好是大秦帝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帝国,是公元前221年,离现在2200多年。秦始皇刚好在5000年历史长河的中间:之前是奴隶社会,之后是封建社会。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的界碑。秦始皇是20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开拓者,第一位皇帝。“千古一帝”,非他莫属。
倘若作一个横向的世界的比较的话。罗马帝国是欧洲文明的标志,罗马帝国的开创者恺撒大帝,比秦始皇晚160年,相当于第五代第六代孙。另外,更主要的是,恺撒建立的罗马帝国属于奴隶社会,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属于封建社会,这就好比一个是“小学文明”,一个是“中学文明”,整整差了一个历史阶段。罗马帝国500年,500年以后欧洲才进入封建社会。也就是说,中国文明比欧洲文明,跨前了最少六百六十年!
由此观之,秦始皇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最牛的皇帝!
秦始皇了不起。然而,秦始皇的主要政治智囊、大秦帝国的总体设计师,却是李斯。
大秦帝国的整个政治路线,军事战略,以及明法度,定律令,废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等等国家政治体制、框架结构和运行机制,主要出自杰出的法家李斯的政治智慧。
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主要是儒、法两家。孔子的儒家学说,在意识形态上统治了中国2000多年,影响到今天;法家李斯的封建国家体制同样主宰了中国2000多年。比如郡县制至今痕迹尤存。对孔子学说,人们研究已经很充分了,但对李斯的政体创新却少有探讨。李斯设计的大秦帝国因二世而忘,这位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几乎被历史所掩没。
今天不谈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的李斯,主要谈杂文家的李斯,而且就谈他的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其意义深远,作用非凡,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李斯,不是秦国人,楚上蔡人也。年轻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相当于博士生。荀卿,又名荀况,也就是荀子,法家的祖师爷。李斯学成之后就向老师告别,说要到秦国去发展,施展才学。他说,纵观天下,六国皆弱,唯有秦国有可能一统天下。得到老师的认同。到了秦国,他就向秦始皇(当时叫秦王)献了灭六国、归一统的计策,受到赏识,拜为长史、客卿,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文攻武略,开疆拓地,战果显著。从当时的处境看,“客卿”,就是外籍打工仔,属白领,或者相当于现代的访问学者,虽然拿到“绿卡”,但还没有入秦国籍。
就在这个时候,公元前237年,秦国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间谍门事件”,一下把李斯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当时的韩国为了对付秦国的吞并,就派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游说秦王大兴土木,修渠300里,以达到削弱秦国的财力物力,争取多活几天。这事后来败露了。于是秦王室的人就借机发难,说六国外来人才都是间谍分子,要毁灭秦国,必须一律驱逐。于是,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也在驱逐之列,准备卷铺盖走人。
这对年轻的访问学者李斯来说,就好比当头一棒,眼看大好前程转眼就要付之东流了。
估计当时李斯很郁闷,自杀的心都有。但他不甘心,他毕竟是怀抱宏图大志的,何况还是一个杂文家,于是一挥而就,立马写下了著名的《李斯谏逐客书》。谏,就是劝说的意思,但李斯在这里完全变成了狠狠的批驳!
这篇杂文起头就很厉害,说你这个逐客令,简直是大错而特错——你们老秦家从八辈祖宗起,就是依靠外来人才发家致富的。从秦穆公、秦孝公、到秦惠王、秦昭王,重用的全是外来人才。商鞅变法,国富民强;张仪外交,拆散六国,使秦国称霸。秦国从窝居西北的一个弹丸小国,发展到如今雄霸天下的超级大国,全是外来人才的功劳,“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可现在,秦国一夜之间却变成了“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这哪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这哪像逐鹿中原、扫平六国的君王所为?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当今之世,天下所争,首先是人才之争,谁拥有众多人才,谁就能一统天下。而秦国呢,“今逐客以资敌国”,要把人才统统赶到敌人那边去,实在是愚不可及。我看秦国很危险了,秦国快完蛋了!
李斯的这篇杂文,秦始皇看了脑门直冒汗。为什么?他是少年天子,22岁,当代第一政治愤青,立志要超过祖宗八代,灭六国,统华夏,建盖世之功,万世留名。你说这个该死的逐客令,差点毁了我的宏图大业。好你个李斯,你简直帅呆了,你太有才了!
“秦王乃除逐客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李斯为丞相。” (《李斯列传》)这段话是司马迁给李斯杂文作的注解,说明它的历史地位。
一篇杂文,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进程。试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一篇作品有这么大的作用?!
这篇杂文高屋建瓴,势如破竹,雄辨滔滔,文采飞扬。正所谓,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建议同学们,把上网的时间,把谈情说爱的时间抽出那么一点点,趁年轻的时候,读几篇这样的好文章,你会胸中多豪迈之气,志趣高远,不为浮云遮望眼,有助于你成功成才。当代青年不缺才学,不缺聪明,更不缺吃穿,但理想、志气似乎不相匹配。大学生自杀、杀人,研究生跳楼、出走的现象,说明有些青年人志向不高,目光不远,经受不起一点挫折,断送了美好的前程和宝贵的生命,令人扼腕!
三、大观园里的青年诗人、杂文家林黛玉
从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宋八大家,几乎所有文学大家都是杂文高手。三国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唐朝韩愈的《师说》、《杂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黔驴技穷》,刘禹锡的《陋室铭》,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很有名的杂文。元朝是戏曲大放光芒,明、清则小说登上高峰,但也难掩杂文的光辉。小说大师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就专门塑造了一位年青杂文家的形象。
大观园里的女子个个都是诗人,先是海棠社,后是桃花社。众女诗人中,首推林黛玉和薛宝钗。宝钗属学院派,黛玉属自由派,更富于诗人气质,不断出新出奇。但林妹妹更大的特点是,具有杂文家的素质,这在大观园里是独一无二的。
史湘云评价林黛玉:“她再不放人一点,专会挑人,就算你比世人好,也不犯见一个打趣一个。我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她,我就服你。”黛玉问是谁?湘云说:“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个好的!”黛玉冷笑一声:“我当是谁,原来是她!我可那里敢挑她呢。”史大小姐的话,说明林黛玉在大观园里是一个专会“挑人”、“打趣”人的另类;她没挑宝钗,不是不敢,而是机会不到。不久,机会来了。
贾宝玉不好好读四书五经,不追求功名,贾政恨得不行,经常训斥,甚至打骂。后来发生“金钏跳井”案和“明星蒋玉涵失踪”案,牵扯宝玉。两大要案加一块,贾政气得暴跳如雷,说这回不把这个败家子打死就不姓贾,于是下狠手暴打,要不是老太太闻讯赶来,宝玉不死也得打残废了。
皮开肉绽的贾宝玉躺在床上,各方都来探视。首先林黛玉,她是心疼得直哭,不出声,抽泣,把两眼都哭红肿了。黛玉走后宝钗也来了,托着一药丸,专治跌打损伤的。还问是怎么回事?袭人说,听说跳井案是贾环上的“眼药”,明星案是你们家薛大哥扎的“针”。宝钗心里不安,就回去和她妈一起把薛潘大骂一顿。薛潘不服,就说她妹妹看上宝玉了,还没嫁人就向外,把个薜宝钗气得直哭,跑回大观园,一夜没睡好,哭了一夜。
红着两眼的薛宝钗第二天一早起来,头不梳,脸不洗,就出大观园回家去,路上正好碰上林黛玉。林黛玉一看她那个样子,以为宝钗刚从宝玉屋里出来,也跟她一样哭得两眼红肿,醋劲就上来了,冷冷地说道:“姐姐也自已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薛宝钗闻声落荒而去。
所谓“打趣”、“挑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讽刺的意思。这就涉及到杂文的两大特点:讽刺与幽默。杂文没有讽剌,就没有力量;没有幽默,就没有智慧。没有讽剌、幽默,就无从谈杂文。林黛玉就擅长讽刺这门艺术。她的话常常带剌,史大小姐不是对手,薛姑娘也甘拜下风。
林黛玉在大观园里属于弱势群体,没爹没娘,也没亲兄弟亲姐妹,寄人篱下,有一种危机感,所以她常用杂文的语言作武器,保护自己,显得很有攻击性。其实,这种杂文的方式,是林黛玉的一种生存方式,并非她的怪僻,是环境所迫。
没有依靠的林黛玉,把自已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所以,凡是她认为与她争宝玉的人,都是她攻击的对象。挂金麒麟的史湘云算一个,挂金锁的薛宝钗则更是主要的竞争对手,主要情敌。最后的事实证明,林黛玉的判断没有错。
贾宝玉的大丫头袭人通过自已的一番努力,爬到了“准二奶奶”的地位,也就是身份没有明确的小老婆的待遇,一月二两银子,与赵姨娘相同。有心计的袭人当然希望薛宝钗这样脾气好、又会来事的小姐当贾宝玉的夫人,不希望林黛玉这样的带剌的当她的顶头上司。但看当时的情景,好象林黛玉的可能性更大些,老太太疼她,凤姐也经常拿她开心,说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当我们家的媳妇?于是袭人就找机会去试探林黛玉的口风。林黛玉的回答也相当杂文式!
袭人对林小姐说,大老婆和小老婆都是人,不过名分不同而已,为什么有的大老婆总要欺负小老婆呢?林黛玉一听就明白了。她的回答很干脆:“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一个家庭中,只能有一个一把手,难搞多中心。但林才女说得多文雅啊,让你明白却又不着痕迹。
林黛玉这句话太经典了。毛主席1959年在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学生讲“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时,还特别引用了这句“东风压倒西风”话来说明当时的国际形势,并且强调说,这是《红楼梦》里的苏州姑娘林黛玉说的。
“东风西风”这句名言好在哪里?好在它通过比喻的手法,也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既明白,又委婉。这就涉及到杂文的本质属性:杂文是文学的,属于文学范畴。凤姐也很会说笑话,也很能挖苦人,但她没有文化,说不出“东风西风”这样有文学内涵语言,说话比较粗俗。“凤辣子”可以演小品,但绝对成不了杂文家!
杂文不是单纯的政论文,它与评论、论文不同。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一般的评论,靠逻辑的力量,靠雄辨征服人。文学主要是靠塑造形象,用生动的形象去感染人。而杂文则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是合金钢,打造出来的武器十分锋利,以一当十。所以,杂文中应当有文学的元素,如比喻、比兴、夸张、联想,拟人化,甚至巧借荒诞,等等。中国目前优秀杂文缺少,我看一个主要原因是文学涵养不足,杂文的味道不浓,说教式的、板斧式的太多。
四、杂文宗师鲁迅与青年的心是相通的
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水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革命,开创了白话文时代:这之前,是“之乎者也”,之后,就是写文章跟说大白话差不多。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创白话中篇小说的先河;他的《孔乙己》、《故乡》、《社戏》、《祝福》等,则是白话短篇小说的先锋之作;他的散文《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则白话散文的名篇,而散文诗《野草》更是新诗的报春使者;还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至今仍然是文学研究者必读的经典。鲁迅还在考古,美术、书法等方面卓有建树。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不是哪一个封的,是靠他的历史影响和他的不朽作品说话的。
但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最主要还是因为他是现代杂文的宗师。鲁迅把几千年的杂文来了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革新,开创了杂文的新纪元。
关于鲁迅杂文的评价,学者评论家已经说得很多了。我不再重复。我只想说明一点,从鲁迅的创作和人生道路来看,鲁迅是现当代知识最渊博的一个人;鲁迅也是个天分极高的人,是个天才;他经历很多,阅历又广,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简而言之,鲁迅以他渊博的知识、天才的智慧加广博的阅历为原料,放在一个非常动荡、非常变革的社会大熔炉里,才铸造出一把无与伦比的杂文之剑!这把利剑之锋利,之精制,就可想而知!
前些年出土的越王勾践的宝剑,已经2000多年,依然寒光闪闪,削铁如泥,因为这宝剑不是一般人所造,是当时的铸剑大师的杰作。鲁迅杂文之剑,光芒四射,锐利无比,是无法复制的,是唯一的。
说到鲁迅,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位伟人。
封建社会两千年到清朝结束了。从1911年清王朝灭亡,到今天98年;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到今天88年;新中国成立60年。也就是说,在最后一个皇帝倒台到现在的98年中,共产党的历史占了90%,新中国占60%多。毫无疑问,98年这段历史河流,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了主流。而共产党、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是毛主席。毛主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越往后走越清晰。
有人攻击毛泽东是秦始皇,如果单从历史坐标上看,还是有点靠谱的。
毛主席是一位历史伟人,也是一位知识极其渊博的大学问家,光是厚厚的《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他就看过几遍,一般人谁能做到?这样一个有学问的伟人,一生最推崇的一个人,就是鲁迅!
鲁迅逝世后,毛主席的评价是:“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主席这样高度评价鲁迅,绝不是政治家的策略,而是心灵的沟通。这叫英雄惜英雄。鲁迅逝世后不久,毛主席通过关系搞到一部刚出版的《鲁迅全集》,就放到他延安窑洞的案头上,一有时间就读。转战陕北,生死难料,中央都分成两班人马,随时准备牺牲,什么东西都丢了、埋了,唯独这部《鲁迅全集》毛主席一直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城。毛主席一生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带的书就有鲁迅杂文。有一次,他正看书入神,身边的工作人催他吃饭了,他说再等等。最后合上书,毛主席感叹地说,真是好文章啊,鲁迅说得好啊。毛主席认为“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到了晚年,他还要求党的高级干部“读点鲁迅”,也就是读点鲁迅的杂文。可以说他一生对鲁迅杂文情有独钟!
鲁迅生前被青年人誉为“导师”,跟他很近的巴金、黄源、胡风、萧红等都是一时的青年才俊,《纪念刘和珍君》更是鲁迅先生用血和泪写成的悼念青年学生的不朽文字!鲁迅的心和青年人是相通的。
建议同学们,读点鲁迅,做一个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专家组,此文为2009年10月在福建莆田学院的演讲整理而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