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报人戈公振曾说:“报纸不仅报告事实,对于重要问题,且独立加以评论,且其评论乃以个人之丰富知识为依据,有时可以超越普通仅由事实观察者之意见,甚至超越一报纸之意见因而成为一般公众之意见,是即谓之舆论。”
著名报人邹韬奋说:“批评就是鉴别一件事情(一物或一人)的优点或缺点。抉出优点的本旨,是要使得这个优点能够永久保存,并且使得别人知所观感。抉出劣点的本旨,是要使得这个劣点不至无改良的觉悟和机会,并且使得别人不至蹈其覆辙。”
邓拓对办报有独特的见解。他常说:“办报要办得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办副刊,既要有政治性,又要有知识性、趣味性,打破框框,办得生动活泼,才能引人入胜。”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散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作为记者要善于向群众学习语言,并把这些语言用到自己的稿子里。”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李仁臣在《我在现场》一书后记中写道:“新闻经历不论是苦是甜,都是一种享受。这种新的感受,是基于一种不变的信念,那就是对报纸工作的钟情,对新闻事业的挚爱。享受新闻,像享受清风,享受阳光,一样的可贵,一样的值得珍重。”
记者工作到一定的年限,会遇到平台期,个人的业务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说:“突破平台期,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积累。作为一名记者,要做好三大积累:生活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年轻记者要经常思考一下,你今天吸收了多少知识,支出了多少知识。如果收支基本平衡,那就仅仅停留在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因此,要把深入调研、深入生活掌握的素材积累下来,把读书所吸取的知识积累下来,努力使‘收大于支’,再辅助一些其他办法,就不会一直停留在一个平台期。”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最近撰文说:“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他离开这个世界将近37年,对他的功过已有评说,但对作为文章家的他还研究不够,这笔财富有待挖掘。毛泽东说,革命夺权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但他自己却从没拿过枪杆子,笔杆子倒是须臾不离手,毛笔、钢笔、铅笔,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那种风格、那种语言、那种气派,是浸到骨子里,溢于字表、穿透纸背的,只有他才会有。中国是个文章的国度,青史不绝,佳作迭出。向来说文章有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群峰逶迤,比肩竞秀。毛泽东算一个,是历史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高峰。”
甘肃日报评论部副主任李天伦说:“以前媒体竞争更多的是拼新闻,看谁能抓独家。现在,更多的是拼思想、拼观点,看谁的思想更能影响社会。毫无疑问,思想的竞争,才是最根本的竞争。”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最近说:“情绪化表达是大忌,新闻报道的改进和提高一定要在正确的轨道上。不能比谁的胆子大、谁的言论更激烈、谁更能迎合网民;绝不能因为个人的情绪影响中央电视台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