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常改常新,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当今互联网等多种新兴媒体不断崛起的时代,作为人类新闻史上最传统的、却又不可替代的媒介之一,报纸理应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要在我们的表达方式上有所改进,通过改进,使报纸让读者感到可亲、可爱,吸引人阅读。
表述方式的改变,首先要在报道题材上“接地气”,在文字表述上不再说空话官话套话大话。应该说,在这方面近年来城市党报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如在版面上不断出现用“讲故事”手段来“春风化雨”,社区服务、居家养老、闲暇娱乐等方面的题材都见诸于报端,有细节、有现场感,令人爱看。
同时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给读者提供最具说服力解答的报道,新闻报道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捕捉细节,从而增强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这些都是我们改变表述方式的重要内容,应该继续坚持。
需要注意的是,在改变表述方式的同时,也应注意“矫枉过正”的偏颇。比如:描述过程中的主观色彩,或称之为过重的“文学成分”,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为讲故事采写的个例“以偏概全”,形成局部真实与整体失实的矛盾等。
此外,在新闻评论中则突出表现为:一味迎合部分“愤青”口味,以体制外的话语,评论体制内的问题,说“狠话”、过头话,不说道理,似乎一吐为快,却是把握不好政治分寸和政策尺度,影响党报的公信力等。
再者,由于网络新闻的采用,不规范的情绪化、主观臆断表述和网络流行语言屡屡“原汁原味”见诸报端,也是值得预警的问题。
(作者为蚌埠日报副总编辑、安徽财经大学客座教授)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