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新闻操守不可丢
新闻操守不可丢
2013年07月  作者:本刊评论员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133    责任编辑:xwywck



     最近出现了两个有失新闻操守的典型事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是“深圳最美女孩”是被商业戏弄的丑闻。因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深圳一90后女孩“文芳”爆红网络。3月26日,多家媒体转载报道了这一“深圳最美女孩”,但仅一天之后,这个图片和新闻即被证伪。目击者称,图片共拍摄了两次,分别为3月24日和25日下午,每次都是以喂饭来摆造型,整个过程持续几分钟,“最美女孩”并没有帮助老人寻亲,更没有真的将老人带走。

     二是标题党生造的“发改委担忧”。《南京日报》3月27日载文说,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字显示,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12月增速大降2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收入增速仅为8.4%,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甚至下降了3.3%。发改委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表示担忧。

     以上两例,受到新闻界人士的强烈批评。光明日报在题为“还有多少新闻在消费大众情绪?”的评论中指出:“这是在消费大众的情绪。对最美人物的好感、对正能量的渴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都能被拿来煽动或发酵,在大众不自觉、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一股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评论还分析道:“虽然严格说来,网络帖子并不算真正意义的新闻,但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个网络文本也相应有了准新闻性质,蹈行着新闻的传播规律。更何况,今天网络讨论中的热点,几乎都会进入正式新闻报道的范围。从上也可看到,很多正规的新闻媒体都曾‘热情’地参与到报道和传播中。在这样的传播中,新闻成为消费大众情绪、巧妙引导这种情绪为某些人所用的工具。”

     中国青年报在题为“‘最美深圳女孩’:被商业戏弄的丑闻”的评论中指出:“还需要探讨一番新闻伦理的问题。通讯员石金泉是一名知名拍客和网络推手,常向当地多家媒体供稿。通讯员供稿很正常,但媒体不该不经求证就直接采用。对于网络质疑,当事记者解释称,“(前后矛盾的)地点信息是系统自动生成的,我们也没有检查”,“稿子是通讯员写的,我们当时没在现场。”不是自己采写的稿子却署上自己的名字,没在现场也不核查,与其说这是粗枝大叶,不如说这是丧失职业操守,背叛新闻伦理。如果没有这家正规媒体的报道,这则策划的新闻不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如今,新闻被指策划,策划者被千夫所指,一同陪葬的还有媒体公信力!”

     关于“标题党生造的‘发改委担忧’”一事,有媒体指出:“在这个浮躁时代,标题党害人不浅,但也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

     从以上的评论中可以看出,这是严重失掉新闻操守的行为,新闻从业人员当引起警醒和思考。

     首先,新闻真实性原则不可动摇。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讲了多少年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少假新闻出现。这些假新闻的制造者为博得“一时火暴”、“吸引更多眼球”,竟采取“导演”、“策划”、“摆布”等手法,胡编乱造假新闻,蒙骗广大受众。这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拙劣做法,理当无情揭露、严厉批评、坚决杜绝。不如此,不能让新闻传播取信于受众;不如此,不能从根本上制止这种错误的做法。同时,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牢记,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所进行的采访报道,必须坚决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其次,记者采访必须到现场。记者采访必须到现场,这原本是最基础的常识。不到现场怎么能写出稿件?不到现场又如何写出生动感人的细节?然这些年来,这基础的常识被一些人忽略、忘记了。有些人凭道听途说就敢发新闻、听小道消息就敢写稿子;还有的沉醉于“笔下生花”,凭主观想象添枝加叶、随意笔墨。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坚持新闻真实性,就必须到现场采访,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到现场采访,亲身感受现场的氛围、亲口询问相关情况,才能获得具体、详实的第一手材料。著名记者田流曾说:“记者不到现场采访,那就别写稿子;即使写出来了我也不看。客观情况是复杂的,有时一次采访还不行,需要进行多次采访。你不去现场采访就写出了稿子,谁信啊!”这是经验之谈,也是至理名言,我们当牢牢谨记。

     第三,新闻操守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底线。各行各业都有操守,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按新闻报道规律行事,坚持新闻真实性,这是最重要的操守。有了这样的操守,才能在新闻岗位上立住脚、扎下根、长期干下去,不断“出彩”。时下新闻界涌现了不少年轻人,他(她)们热情高、干劲足,出手快。但也应指出的是,因从业时间不长导致新闻工作基本的训练不够,特别是在操守道德方面还缺少应有的熏陶、教育。这是这些人的不足,应该及时补上这一课。当下市场经济大发展,那些不良思想、不良作风也严重侵蚀着我们的新闻队伍。那种盲目追求“眼球效应”的做法,那种望风捕影、弄虚作假的风气,那种搞“有尝新闻”的恶习等,对一些年轻编辑记者影响不小。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采取有力措施改变这些不正常的现象。惟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新闻队伍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成长。

     新闻人都有自己的“新闻梦”。实现这个梦想并不遥远,路,就在脚下。迈开自己的双脚,加强学习,勇于实践,恪尽职守,定会使自己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