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稿,是编辑的重点工作,诗意点的说法就是“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可要是来稿如鱼网般透明,编辑也难为无米之炊。这时候,编辑为了“抢救”稿件,往往会打电话提供思路、请通讯员自己改稿。以笔者的经验,很多通讯员不是表示“不会改”、“没时间”、“请编辑费心”,就是满口答应可改来改去还是不行。不重视改稿、不会改稿,在通讯员中绝非个案。
其实,要想提高上稿率,最佳的选择之一就是自己写完稿后先认真改稿。不少通讯员有个通病——稿子一写完就投出。据说,这是讲求时效性。快,一般来说不是坏事。但追求“快”,必须以质量为基础和前提。你的稿子能否见报、发出来是简讯还是头版头条,主要取决于其水平高不高、质量硬不硬。能否又高又硬,一要看稿子写的“事”,二要看稿子“如何写”这件事。前者,可以从大、外、内、远、近,五个角度看价值,斟酌取舍。后者,可以多管齐下抓提高,改稿就是管用的一招。
对于改稿,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笔者以为,改稿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删、加、再删、再加……删,只是其中的一步,但却是基础。那么,怎么删?删什么?笔者在删稿时坚持以下四大原则:一、不重复已知信息;二、开门见山,开头突出最吸引人的细节;三、客观报道,用事实说话,不评论;四、只说非说不可的话。
什么叫“不重复已知信息”?假设你写一篇本企业组织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消息,就没必要详细交待讲话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因为这是举国上下都知道的,不需要由你在这里再反复强调,千万别通篇都是“大家一致认为”之类的话。你应该把工夫和笔墨花在怎么学、怎么用上。比如有没有搞讨论、办征文,有没有讲故事、流热泪……此外,像我们这样的行业报,完全可以大量运用行话。像“六大系统”之类,最多开头说一次全的,后面就可以直接用简称。
笔者建议,通讯员写稿要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近年来,《华尔街日报》体在我国内地十分流行,很多通讯员也跟风。以笔者的感觉,向“世界著名商业出版物”(the world's leading business publication)看齐,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你要在稿件开头讲故事,那就一定要讲好,尤其要注意这故事还不能太长,千万别全文八九百、开头超三百。如果发现稿子成了“大头娃娃”,那么你有两种选择,一是尽量压缩开头,二是拉长全文。但不管怎么样,从开头故事到文章主体的转折,才是最见水平的地方。成功的关键不在起点,而在转折点,广义或狭义都是这样。
很多通讯员的来稿,常用以下结构:“为了……,某单位开展了……,此举取到了……”笔者以为,这有点八股遗毒的味道,也不太利于阅读。如果通讯员实在不知道怎么写才好,也可以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结构。要尽量先说、着重说“某单位开展了……”这块内容,而且千万别自己发议论,即使要表扬,也应该交待清楚出处,比如“某某省长指出”、“某某院士肯定”或“某某文件强调”。
有的通讯员来稿喜欢啰嗦。比如交待本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由点到面,从三十年前至今年上半年,滔滔不绝、事无巨细。大家一定要换位思考,如果您是外地、外行业的读者,是否会关心这些内容?通讯员写稿子,不要“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把一件事说清楚就可以了,即使交代背景也是为此服务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其实,改稿就是“欲练神功,引刀自宫”。话糙理不糙,你狠不下心、割不下肉,就无法“脱胎换骨”。对照以上四大原则,大家可以多练习改稿,第一步就先从删开始。你要是能把自己的稿子从三千字删到三百字,那么就是成功了一半。
删之后就是加,二者有时也是一体的。笔者的经验是,在总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改稿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结构,要化繁为简;二是事例,要化粗为细;三是句式,要化整为零。
其中,第二个方面尤其重要,“加”主要就体现在这一块。我们这些行业报,报道的对象一般是专业性强、数字多、趣事少、好保密,很难采访很难写,而读者的需要却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建议大家写稿子时多向电影或电视学习,把Who当成角色、把What当成情节、把Where当成环境、把How当成情节……下笔时多追求镜头感,我们就能让一条新闻变成了一个故事。
笔者总结,通讯员采写稿件要“四快一慢”:抓人要快、提问要快、记录要快、写作要快,改稿要慢。改稿时你多慢几次,想得深一些、细一些,就可以加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提升对采访技巧的理解,锻炼对结构文字的驾驭。
其实,对于一般人而言,不管写什么稿子、写得多好,也就分三种境界:一、把事情说清楚;二、把事情中有意思的细节说清楚;三、把事情中有意思的细节说得有意思。第一种境界,难在交待清楚前因后果,考的是大局观。第二种境界,难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条路走到黑,“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第三种境界,难在灵活变化,看天看路看脸色,也就是诸葛亮感慨的“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
当然,受篇幅所限,以上说的多是简单的皮毛,离“点铁成金”、“脱胎换骨”还很远。笔者的母校巢湖一中,曾挂过一副对联:“凭山脊以为堂,士品宜从高处立;借湖光而作鉴,文风须向上游争。”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不是问题,有谁不重视学习、不愿学习呢?学什么、怎么学,才是大问题。所以,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好”。
(作者单位:中国安全生产报社)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