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是成功采访的结果。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现场采访的提问技巧是最能体现记者工作职业特征的基本功。现场采访,是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通过观察、谈话的方式寻找挖掘新闻事实和内涵的调查研究活动。在今天的电视屏幕上,涌现出许多出色的记者和精彩的采访,记者成功的采访给节目带来的色彩和魅力是美妙的,给观众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就新闻记者的现场采访略谈几点体会。
一、做好准备 一击成功
采访工作很重要的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这意指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但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也没拟好问题,出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结果使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二、力求客观 双向互动
在现场采访中,记者的语言风格要与被采访者的身份和现场的气氛相谐调,可以是生活化口语,也可以是规范化语言,但一定要做到符合环境氛围和报道的目的需要。同时,采访提问的语言应该逻辑清晰、通顺流畅、平实精炼。采访成功与否,可以从记者是否能与采访对象关系融洽,无拘无束地交谈,达到思想感情和知识上的双向交流;是否能使采访对象谈出心里话和较深刻的见解来。
三、深入采访 提炼主题
成功的采访不是只停留在对事物的面,而应该进入认识事物的个性和本质的深层,将深入采访和提炼主题统一起来。在采访的过程中形成主题,又可以在形成主题的过程中深入采访,对主题进一步提炼深化。这时的采访,观点更具体明确,挖掘的材料也更扎实典型,也能避免后期编辑制作又从提炼主题开始的现象出现。提炼主题,要把握好“沉下去”“跳出来”。记者首先要“沉下去”,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一个采访“框架”,并对已经得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跳出来”思考。把报道的事物放在全局的角度来衡量,提炼出正确、新颖、深刻,既有鲜明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来。换句话说,它是“事物本身说明什么”和“社会形势需要什么”的交叉点。
四、细心观察 还原真实
西谚有云,看的人不少,看见的人不多。也就是说,看到了的事物并不一定被接收到内部信息系统中,“看”与“观察”不能划等号。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视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人们直接用肉眼或借助仪器获取信息的过程。 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用,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在客观实际中进行检验的现场采访形式”。记者依据一定的采访任务,通过眼睛等感官和大脑对客观事情的外部现象与联系产生综合反应,从而达成新闻采访目的。
总之,在采访中,我们要面对很多不同个性和特点的采访对象,这些突发情况都会导致前期设计好的采访意图被打乱,面对这种情况,现场记者应采取“投石问路”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技巧来激发对方的兴致,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促使对方谈出一些真知灼见来。以记者独家视觉,敏锐的观察力从细节着手挖掘新闻题材,寻找出新闻背后的东西,才能为观众奉献一道丰富的新闻大餐。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新闻宣传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