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懒人当不了通讯员
懒人当不了通讯员
2013年03月  作者:陈连华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139    责任编辑:xwywck


     美国报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笔者以为,懒人也是当不了通讯员的。

     在基层通讯员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一些同志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对周围的人和事十分熟悉和了解,因此在采访中省去了不少环节,有的甚至懒得采访,钻进会议和材料堆里写新闻。我想这样的懒人是写不出什么好作品的。

     时下,确有少数基层通讯员心浮气躁,听风即雨,重“写”轻“采”,或只“写”不“采”。其表现,一是喜欢道听途说找材料,哪怕一星半点也如获至宝地关门写新闻,大笔一挥,敷衍成篇;二是爱吃现成饭,就着会议、简报、总结、经验材料、内部通讯等,生吞活剥地写新闻;三是即使下去采访也是蜻蜓点水,车来车往,凭感觉一知半解地写新闻;四是自以为情况熟,万事通,不需要采访也能写出好新闻。结果是稿子写出来见了报,不是无新意,就是漏洞百出,惹出不少麻烦,有的还吃新闻官司。这种不实之风是一些基层通讯员的通病,实际上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一个“懒”字。

     懒人是当不了通讯员的。过去我们常说:只有做到腿勤、手勤、脑勤,才能写出好新闻。这个好传统还得发扬下去,即使今天我们有了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新闻的发现,仍然需要到现场去挖掘。无论是当记者还是当基层通讯员,都必须努力做到:

      一、要特别能思考

     新闻敏感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是新闻创新的关键。同是采写一件事或一个人,有的人写得妙趣横生,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有的人却写得平淡无味。其原因除采写者文字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差异外,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新闻也是一种创作,需要作者摆脱传统思维方式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才会“于无声处听惊雷”,就能真正沉下去,深入采访,才会有新闻发现。

      二、要特别能动情

     所谓动情,就是要用感情去发现、去观察、去采访、去写作。这种动情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注入,新闻是精神产品,没有情感的投入是做不好的。我们所说的“三贴近”原则也是一个感情问题,与被采访者和读者进行真情交流,新闻创新就有了厚实的感情基础。

      三、要特别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眼前发生的人和事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位学者说过,一个有兴趣的人,善于抓机遇的人,即使掉进河里,浮上来时嘴里也会衔着一条活鱼。

      四、要特别能吃苦

     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脚板底下出新闻”,这话有一定道理。无论是报道哪一个典型,哪一件新闻事件,只要我们迈开双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就能捕捉到鲜活、具体的新闻事实,激发创新灵感,“涉深水者得珍珠”。那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采访或者关在办公室里贪吃现成饭,东拼西凑,写出来的只是些“拼盘式”的八股文,难有创新之作。新闻创新得有很深的脚下功夫才行,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就是这个理。▲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农村信用合作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