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改进新闻报道刻不容缓
改进新闻报道刻不容缓
2013年03月  作者:黄抗生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09    责任编辑:xwywck


——学习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有关改进新闻报道的一点思考

     每天打开报纸和电视,头版、头条新闻总是被领导人活动占据的情形,恐怕不会再持续了。新近发布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就有“要改进新闻报道“的内容,提出“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这一规定言简意赅,虽然是对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报道的要求,但它提出的有关原则却具有普遍意义,为新闻报道的改进指明了方向。

3个衡量标准:具体、操作性强

     规定对“是否报道”提出了3个衡量标准:“工作需要”、“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也就是说只有确实出于“工作需要”、具备“新闻价值”、“社会效果”正面的,才给以报道,反之则不予报道。对如何报道虽没有具体要求,但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也就是说我们以前的有关报道数量、字数太多了,播出时间太长了,必须减少。

     从表面上看,这一规定主要着眼于“量”的压缩,实际上更有“质”的考量。其中3个衡量标准的“工作需要”和“社会效果”较好理解,它们指的是所要报道的内容,是须为广大公众所知晓和了解的,是会引起公众反响并具有正面社会效果的。现在国内媒体的报道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不考虑工作需要,仅据领导人的级别高低决定报道与否以及报道的篇幅和时长,结果尽管一些会议和活动并不是太重要,也不大引起公众的关注,但由于领导人的出席,却被突出报道,甚至只要是领导人的活动,有“闻”必报。二是不考虑社会效果,有些工作和活动确实需要报道,但或由于报道的篇幅、时长太长,造成“过度报道”;或由于报道中一般程序性的内容太多,而公众关注的问题却一笔带过甚至被忽略,造成“错位报道”。

“新闻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三个衡量标准中的“新闻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值得我们细细探讨。在改革开放前,“新闻价值”曾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新闻学观点而遭到批判。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重新确认按新闻价值来选择新闻事实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但近些年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所弱化。此次,中央政治局八条规定再次重申“新闻价值”,表明了中央坚持改革开放,按新闻规律办事的决心。
     所谓“新闻价值”,余家庆主编的《新闻学辞典》中的解释是:“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在这里,又出现了“新闻的特殊素质”这一概念,那么“新闻的特殊素质”究竟包含哪些“素质”呢?业内人士比较通行的看法是,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

    ——真实性,指的是所报道的新闻必须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不能是未发生过的事情或编造杜撰的事情。真实性的把握并不难,但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出现了新的情况。由于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大、更新快、影响大、覆盖广的优势,现在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已将网络信息作为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但也同时带来了新闻失实的风险。因为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不乏出于各种动机、为吸引眼球而编造的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谨慎选择。

    ——时新性,
指的是要报道及时,内容新鲜。其一,事件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越短,新闻价值越大。新闻被公认为“易碎品”,谁能在第一时间抢到新闻,在第一时间发出去,谁的影响就大。媒体都强调要“抢新闻”,就是这个道理。其二,内容越新鲜,新闻价值越大。中国的主流媒体由于有宣传纪律的约束,在抢新闻上往往不占优势,这就需要在内容新鲜上下功夫。内容新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新的视角和契入点,二是要在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在深度上有新的挖掘。

    ——重要性,指的是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越大,就越重要,新闻价值也越大。一般来说,领导人参加的会议和活动都比较重要,也是公众所关注的,对其进行报道,是顺理成章的事。但现在的问题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太多了、太长了,造成了负面的社会效应。重要不重要,其实也是相对的。领导人参加的活动固然比一般人参加的活动重要,也更为社会所关注,但并不表示领导人参加的所有活动都很重要,都要进行报道。特别是对一些日常的、例行的会议或活动,可以不报或少报。总之,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应以事情本身的重要程度进行衡量,而不是以职务高低作为标准。

    ——显著性,指的是新闻报道对象 (包括人物、 事件 、地点等) 的知名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其中一是人的显著性,具备显著性的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领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及其活动,一类是体育、文艺、娱乐等领域的名流明星及其活动。前一类的人物及其活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后一类的人物及其活动,虽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却与人们的精神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也为公众所关注。二是事情本身的显著性,比如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因为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本身就是前所未有的事,受到全民关注。所以,几乎国内所有媒体都作了前所未有的突出报道,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利害上的接近,思想上的接近,感情上的接近等。凡是发生的事情越有接近性,受众就越关心,新闻价值也就越大。现在国内主流媒体的一些报道之所以不受人待见,不在于这些报道不重要,而在于缺乏接近性。一是表现在报道的内容多是公众不需要的东西,公众需要的东西却很少甚至没有。二是表达的方式要么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不能平等交流;要么是大话、空话、套话连篇,面目可憎;要么是寡情少文,枯燥乏味,难以在心理情感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趣味性,从受公众关注和欢迎的新闻报道来看,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有用,一是有趣。因而具有趣味性的事实,往往有新闻价值。趣味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了许多因素。美国学者庞德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列出了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12个因素:有利害关系的、金钱、性、斗争、冲突、英雄的崇拜、关怀、人情味、影响大规模有组织团体的事件、竞赛、发明与发现、犯罪。国内也有学者把趣味性称为“人情味”,认为具有人情味的东西包括:冒险、冲突、幽默、悲欢离合、两性、反常、个人利益等等。西方媒体非常强调新闻的趣味性,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就提出,记者要采访“与众不同的、 有特色的、戏剧性的、浪漫的、动人心魄的、独一无二的、奇妙的、幽默的、别出心裁的”新闻,认为符合上述要求的,才是有价值的新闻。当然,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特别是国内的主流媒体负有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责任,我们追求的趣味性应该是一种高尚的、健康的情趣,而决不是仅仅为了刺激感官需要的低级趣味。

     总之,在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中,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时新性是新闻的前提,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是新闻的重要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新闻价值的完整内核。由此也可见,新闻价值的内在要求,与“工作需要”、“社会效果”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且“工作需要”、“社会效果”的要求实际上也包含在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中。根据新闻价值的内在要求来决定是否报道和怎样报道,是遵循新闻规律,改进新闻报道的关键所在。▲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要闻部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