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网络天地 >> 网络时代谁做主
网络时代谁做主
2013年01月  作者:晋晓兵 杨芳芳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瞧瞧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博客、播客的一夜成名使得新闻传播的主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满足了人们喜欢个性表达的嗜好,也让传统新闻传播的地位变得尴尬起来。在网络媒介发展日趋成熟的大背景下,本文以博客、播客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双客”(博客和播客的简称,以下同)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进一步来看“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迁,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新见解。

  麦克卢汉(McLuhan,M)指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印刷术的发明、电子媒介的出现,都曾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并非只是媒介所载的内容造成的,而是媒介形式本身所带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因特网的出现也带来了“讯息”,它带来了人们对讯息的多元选择,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单一方式,以往媒介“推”(push)出信息,现在变成了由用户从网中“拉”(pull)出信息,匿名的个性化交流成为一种时尚,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具有数字化、多元化、多媒体化、实时性、交互性、虚拟性等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特征。与此同时,对应传统传播方式的传播学理论在网络传播中是否依然奏效,或者说发生了哪些形式的变异,又会有哪些新的理论与此相对应,就成为传播学界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由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一、关于“把关人”(gatekeeper)

  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次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他指出,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极少数;在这个过程中,“把关人”可能是特定的个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也可能是媒介组织如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甚至是媒介组织后面特定的社会集团;在这个过程中,“把关人”的职能无非是对即将发布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和整理,他们依据的标准要么是新闻价值的高低,要么是“公正无私”的规定,要么是“把关人”个人的意见,对信息是否可以进入传播渠道或继续在渠道内流动做出决定,并最终把信息传达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说,他们只不过是被主体控制的客体,处于传播过程的末端,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所谓传受双方的互动只能在肤浅的理论层面上徘徊,至于信息的真实性、实用性就只有“把关人”自己知道了。

  互联网的出现着实改变了传统媒介中“把关人”的角色和地位。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在网上发布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传统媒体未予披露的新闻内幕,也可以是传统媒体众多信息的集纳甚至个人生活的所见所闻等等,这使得过去大众传媒组织所特有的把关“特权”开始为广大的公众享有;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人们在网络上接收信息的同时又是信息的发布者,这种传媒与受众的双重身份使得广大公众与传媒组织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共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表象化、知识匮乏化现象的发生;由于网络传播的超时空性,人们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可以更快的传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寻求一种社会认同,这种认同反过来又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网络的滚滚洪流中一试身手。因此,不少学者纷纷撰文指出:在网络时代,“把关人”机制出现了缺失。尤其是近些年来博客、播客的大量涌现更是让这种声音甚嚣尘上。

  二、博客、播客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

  网络时代的技术更新瞬息万变,当我们在BBS上沉迷于聊天所带来的快乐时,博客以其张扬个性的特质出现了;当我们在博客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时候,强调图文并茂、音视并举的播客出现了……BBS虽然实现了公众言论的自由上网,但还是受到大众传媒的控制,因为BBS都是大众媒体主办的。公众在大众传媒搭建的舞台上充当的仅仅是配角,虽然有时也当主角。随着博客、播客的相继出现,公众的这一尴尬身份得以重新定位。下面先对博客、播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a、博客——是Blog的中文译名,即网络日志。它又被人们称为“网络出版物”,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目前,它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

  b、播客—— 是Podcasting中文直译。通俗的讲就是一种通过网络数据传输和交换实现的自助广播,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用户可以制作音频节目并将其上传到播客空间与网友分享,也可以选择或订阅别人提供的音频节目,并下载到电脑端或MP3播放器中随时收听,因此又被称为“有声博客”。

  播客是在博客的文字和图片之上,加入声音、视频内容,然而两者却有着共同的渊源:他们都是对于网络 “个性化”存在的一种结构化的记录,都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和分享性,甚至于都有在网络上展示隐私的倾向;他们是沙龙,而不是所谓的陈列文字或者声音、视频的博物馆,同时,几乎所有的“播客”制作者都是博客写作者,所以说,在精髓上,两者具有相通性,渊源之说也诞生于此。如果说博客颠覆了受众被动接受文字信息模式的话,那么播客则改变了传统被动收听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点,“双客”的出现以及它所带来公众自主选择权的多样化使得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受到了冲击。

  1、复杂化——简单化

  传统媒介的“把关人”主要是由编辑和记者来充当,其把关原则首先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进行评判,还要充分考虑到传播效果与社会压力。由于单向传播性强,他们必须严守自己的把关职责,体现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依据传媒的价值标准来进行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其传播流程比较复杂且缺乏传受双方有效的互动。(如图1)而网络“双客”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其本人就是“把关人”,他们可以直接向社会发布言论。这种模式省略了传播中间最为关键的环节,即由“把关人”把持着的信息流动“关口”,使信息能直接从信息源传递给受众,进一步简化了信息的传播流程。(如图2)对上述两种传播流程进行对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网络媒介在传播信息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而且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办事简单、高效的生活节奏。

  

  2、精英化——平民化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者,无论是特定的社会集团还是媒介组织或媒介工作者,都是传播的主体,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是通过发出的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他们始终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向、流量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也就是所谓的“精英”阶层。对于“精英” 们传达的信息,广大的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而他们的心路历程、酸甜苦辣则很少被关注,逐渐沦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双客”是一个纯粹网络零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自由进出网络世界,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手段,更制度化、更专业的参与到原创性的新闻生产中。尽管“双客”们还无法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作为新闻信息的补充来源,作为新闻信息的再加工者、整合者以及解读者,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在新闻生产环节中的独特价值。

  3、大众化——个性化

  传统的大众媒体虽然打着“大众”的旗号,实际上仍然是“精英”的媒体,是“精英”为在思想上控制大众所主办的媒体,是由“精英”供稿和把关并向大众进行信息灌输的媒体。在那里,呈现给大众的信息鱼龙混杂,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不管你需不需要统统提供给你,简直就是个大杂烩。网络媒介的出现顺应了大众喜欢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天性,而“双客”更像一个自助餐厅。在这个餐厅里,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烹制大餐,同时也可以品尝到其他人的手艺。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让自由书写与影像帖子布满了网络世界,伴随音乐、动漫图画一起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面貌。正如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所说:“在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未来的数字化生存将会是‘随选信息’的时代。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就是‘真正的个人化’。”

  4、集权化——民主化约翰?密尔顿在《出版自由请愿书》一文中指出:“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知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最重要的自由。” 平等、自由、开放是“双客”的基本精神,它消解了人们生活中不平等的感受,而放大了他们自由的精神和意志。在网络 “双客”上,人们不看重你的社会身份,彼此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边缘可以很快成为中心,弱者可以悄然转为众人的关注,强者会因放肆或失误而败北,这种身份上的互换在传统媒介中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双客”使“个人出版自由”成为现实,通过个人的“博客”或“播客”网站,你可以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与读者(听众)进行沟通,不必再经过出版商和报社编辑的“把关”。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你甚至可以把那些属于自己的“个人化”信息集中起来,编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或出一张属于自己的专辑。可以说,“双客”开辟了人类言论和交往的崭新时代,也在潜移默化的开辟着人类民主的新时代。

  三、网络时代到底谁做主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网络媒介尤其是“双客”的出现赋予了大众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权利,极大促进了人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带来了类似“海啸博客”、“木子美”等虚假色情信息的大量堆积。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一语道破了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的传播,而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职业道德,也难保证每个人都受到过新闻专业的严格训练,通过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很难说是真正的新闻还是无知之见。 说到这里,不妨问一句,网络媒介的“把关人”去哪了?政府宏观的政策把关流于形式,门户网站的职业把关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生存在夹缝中的版主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因此,笔者认为,网络时代的“把关人”机制并没有出现缺失,只不过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玩忽职守”罢了。如何使这些“把关人”积极行动起来,净化我们的网络环境,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新课题,在此不再赘述。

  普利策奖倡导者——约瑟夫?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依此而论,网络媒介的“把关人”何尝不是船头的瞭望者,他们的使命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