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网络天地 >> 网络圈子:互联网中兴起“圈地运动”
网络圈子:互联网中兴起“圈地运动”
2013年01月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瞧瞧


     校友录是圈子,博客是圈子,豆瓣网也是圈子……百度网、新浪网也都有各自的“圈子”频道,甚至还有专门的“圈网”……在WEB2.0的影响下,“圈子”已不再是区分行业的专用名词,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关于“圈子”,网上是这样介绍的: “无论您和您的朋友家居何处,不管是新浪、搜狐,还是Bokee、BlogCN,抑或Blogger、Typepad……甚至是使用MT、WP等程序架设的独立博客,都可以加入到同一个圈子里来!”

     当年所有人开始沉迷于电脑屏幕前时,曾有人担忧这个虚拟世界会阻断人与人在现实世界的你来我往。可现今的事实肯定地证明了那是杞人忧天,无论你有着多么小众的趣味,互联网上都能找到“臭味相投”的同类,它使得个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工作圈、同学圈,而有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加入。当互联网上的聚合效应产生后,线上的联系又往往能延续到线下,丰富着现实生活中的交友网络。所以,现在没有什么能比网络故障更能让现代人感受到与世隔绝的孤独感了。

     催生交友新格局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分出圈子,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日,据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披露,中国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宽带上网用户9700万户。按照信息产业部“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中国互联网网民数有望达到2亿。web2.0的概念让网络个人不但成为互联网内容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更在网上不断地组成圈子,也不断地选择着圈子,营造适合自己的圈子,在圈子里寻找寄托,从而为自己线下生活的多样化做着前期的开拓,美国《时代》周刊的总编施滕格尔就说过“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团体”;从个人经验来说,“圈子”就是由志向、趣味、年龄甚至居住地点都比较相近的人自动形成的团体;而对于网络来说,“圈子”就是日益部落化的网络空间,而这些“部落”的构成则有着无限可能性。

     网络“圈子”的力量大规模爆发的一次就是前年的“超级女声”比赛期间,这也让之前很多不知道百度贴吧的人见识到了“贴吧”能够网聚起来的超高人气,以及这些人气能够转化成为的强大行动力。网友“意大利的猫”是活跃在百度贴吧的一个足球类贴吧的球迷,以前她看球从来都是跟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但是因为身边的女性球迷的确不多,而男性球迷又总带着性别歧视地认为她是个伪球迷,加上大家喜欢的球星、支持的球队不尽相同,看球一看到激动处难免会起争执,所以不欢而散的次数居多。直到去年世界杯期间,她上百度贴吧,“总算找到了组织。”“我本来只是希望寻找一些自己所支持的那个球队的相关信息,于是进了那个球队的贴吧。在这里,我不但发现了齐全的各类信息,还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也推荐我上一些相关的足球论坛以及专门的QQ群,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去年世界杯的半决赛和决赛,“意大利的猫”就是和她在网上新结识的朋友一块儿看的,“我们在贴吧和论坛上都发了帖子,注明时间、地点,希望大家来一起为自己支持的球队呐喊助威,而且人多看球也比较热闹。”结果当天到的人数远远超过预料,有贴吧和论坛上的网友,也有看了帖子慕名前来寻找“组织”的人,“现在我们还会经常约在一起看球,平时在网上也会交流各自的心得,交换彼此的信息。

     “意大利的猫”还坦言,其中的一些网友已经成为了她生活中的“闺蜜”,大家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也会给出建议,互相帮忙。

  从单个到群体

     时下在不少网民尤其是年轻一族中,更是悄然兴起利用CN域名来作为网络圈子“接头暗号”的风潮。

     据悉,今年三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开展“1元CN域名体验活动”以来,CN域名的各项应用发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利用1元CN域名来作为圈子标志十分盛行,“小小地理兴趣小组”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正在高中就读的地理爱好者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在注册xuedili.cn域名后,他们建立起一个网上地理知识学习平台,定期更新最新的地理知识,公布兴趣小组的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结交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现在的孩子思维相当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更快。”据某中学班主任王老师介绍,用CN域名在网上建立兴趣小组平台的现象很普遍,新的互联网科技激发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不少同学还将班级名称或者共同认可的昵称注册为CN域名,应用在班级校友录上,独具特色。

     学生们的热用成为众多年轻人利用CN域名标志圈子的一个缩影。CN域名作为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资源,是互联网地址栏的唯一入口,故而也被称为互联网上的门牌号。由于CN域名的这种唯一性特点,在用CN域名建立网络圈子之后,志同道合的同类只要望“名”即能晓义,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组织”。正因为如此,CN 域名也被年轻人戏称为圈子的“接头暗号”。

     据了解,CN域名是我国国家顶级域名,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的主流应用。比如一些圈子就进一步利用CN域名为成员开通了个性域名邮箱,譬如“小小地理兴趣小组”给每个成员分别开通类似liqiang@xuedili.cn这样的特色邮箱,还有一些圈子用CN域名为成员开通网上相册和特色博客。

     网络交友的“泛滥化”已经渐行渐远,不论是贴吧、论坛还是域名里所认识的朋友,所谓网络上形成的圈子,实质上都是网络交友从过去的单个化逐渐变成现在的群体化。在圈网的首页,有着详细的分类,兴趣圈包括了球友圈、运动圈、游戏圈等等,还有商务圈子,关系圈等等,非常方便网友按“圈”索骥。有专家表示,“网络圈子文化其实是以网络为联系手段,以一定的主题、兴趣、观念、追求形成的一种虚拟的圈子文化。”

     这种虚拟的网络圈子也是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它的形成也使人际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

     相对于现实中的圈子交往来说,网络圈子的优势在于其交友空间更具广泛性,提高了人的社会化程度,也使人的眼界更开阔,改变一些传统的狭隘观念,还出现了更多的创新理念。

     圈子的市场经济

     当然,网络圈子不光是网友们自娱自乐的事,站在高处的各大网站CEO们一直在用心琢磨,如何将网络圈子从文化经营为财富,西陆社区董事长耿俊强就表示,这并不是个50亿、200亿的市场,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因为它和现实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圈子又影响到现实里面很多实际的商务,这种情况下,广告的影响也就更大。”

     如今,市场与圈子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圈子因为市场的需要而存在、发展;市场也会以圈中所提供的“权威”信息为标准找寻自身的需求。像豆瓣网在吸引同类人的同时,提供了一个链接,用户可以通过链接,直接在当当网和卓越网上买到自己心仪已久、妙手偶得的书、影碟、音乐CD,这样豆瓣网就等于帮助商家做了营销,因此可以与之进行分账。目前豆瓣网的主要收入就是来自和当当、卓越的分账,杨勃称来自豆瓣网的10次链接就会发生一次购买行为。

     圈友

      社交取向明确

     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曾经说过,“圈子的增多与细化,跟社会本身的开放度和容忍度有关。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个圈子之中,圈子的多寡,反映出一个人人格面向的多寡。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所涉足的圈子就越多。圈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人们通常会通过自己的圈子里够得上的资源,再去寻找够不上的资源。然而,这并不就是说一个人所涉足的圈子越多越好,因为圈子的维持也需要你的付出,包括信息、金钱、时间、精力等。过多的圈子就像一张无形的网。为圈子而圈子,就好像一个头绪太多的网结,身心都处在一种五马分尸的状态。”

     在网络上,任何一种特征,比如职业、品位、爱好、特长、个性、收入甚至年龄、性别,都可以组成为不同的圈子,以保持自身的一种生活方式。某杂志编辑夏小姐就横跨很多“圈子”,有在天涯、西祠胡同里认识的同行,还有当初买房在小区论坛上认识的左邻右舍,买车时在一个网站组织起来的一起团购的车友,更有在旅游网站上认识的一起看天下的“驴友”。夏小姐坦言,不同的圈子可以满足她不同的需求,“我是需要圈子的,我需要圈子的氛围,否则我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很孤独,没有认同感,难以在社会中面对自己很陌生的价值观。而且在有共同爱好的圈子里,大家的社交取向很明确,圈中人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一旦进入圈中,进入到一种共同的语境里,大家的交流和表达就会很直接、很真实、很纯粹,没有现实的利益之争,可以很好地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与烦闷。”在天涯、西祠胡同甚至在博客上认识的同行或是同做媒体的朋友,更多的是工作上的需要,也是为她在现实生活的媒体圈中积累人脉,“我们杂志以约稿为主,所以我需要大量的作者群,在网上认识的这些同行大家就可以互惠互利。而且大家都算是文化人,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我们经常会组一些饭局,很多的选题灵感就是在这样的饭局上,在觥筹交错中迸发的。”当年京城著名文化人老六在西祠胡同开通的秘密板块“饭局通知”就成就了不少媒体人的友谊长存,倒真是符合了“圈”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一伙人为了混口饭吃而蜷缩在一起。知名写手大仙就曾经撰文“歌颂”“饭局通知”,“随着MSN兴起、博客强盛,饭局已从简单的网友聚会,跃升为北京地界的媒体文化、文艺青年的夜晚集市。”

     小众圈子的大众前途

     圈子对个人的心理调节作用是健康、必要的,不需要圈子的人,除非他感觉自己很强大,不需要群体心理上的互相支持和安慰,它让网友获得一种非正式的认同,可以超越固定归属的同时,有了一种更灵活,也更有感情和人性的归属感。而这个作用,对于那些小众圈子里的成员来说,尤显突出。

     互联网时代开始之际,最热闹的地方首先是个人主页,网络个人在主页上彰显着各自的小众口味,从而吸引大众的共鸣。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它们在商业上贡献不大,但却把更多的人改造成了网民。

     其实,后来的门户网站之所以成为门户,也只是因为它把所有的小众趣味都吸纳到了自己身上,让它看上去是大而全的超市,它的每个频道都是一个升级后更有规模的个人主页,这当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是新浪博客。这是很典型的案例,你抓住一小部分人,通过趣味传染,他们可以成为大多数。而互联网,是传染趣味的最好地方。

     从最开始的猫扑网,到土豆网,再到豆瓣网、易趣网等等,这些小众网站一开始都只是一小部分网友的圈子,通过网友的口碑相传而日益壮大,再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之后势力更是日益庞大。在这些网站上,无论网友表达了多么独特的喜好,多么孤僻的观点,总还是能够找到同类的知音。像在豆瓣网上,一旦注册,就可以在自己的页面上传收藏、推荐的书籍、音乐和电影,而通过网站幕后的技术,网友可以知道有多少陌生人在与自己阅读同一本书、看同一张碟。只要点击他们的头像,就可以把对方加为“友邻”,大家互相推荐同样趣味的书籍、电影,逐渐形成一个小圈子,这就类似于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豆瓣网的创始人杨勃表示,“豆瓣网有接近100万条的书、电影、音乐各种各样的目录。但这些东西只是基础框架,而不是核心。关键的是,你要在这些内容中间植入社会性的元素,让用户之间有互动的可能。我们的做法是,你只要在豆瓣网看了超过8本书或者电影,我们就向你推荐朋友,推荐和你口味最像的人。我们从30多万用户找到和你看东西最相近的人,让你们自己去交流,自己去组成群体。”

     在网站流量实时监测统计机构Alexa.com的最新统计数据中,许多不知名的“小网站”排名已迎头赶上,甚至是领先。

     在中国网站排名ChinaRank上,专门发布网络原创小说的“起点中文网”,甚至排在了“”、“人民网”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