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行业新闻摄影的形式美
行业新闻摄影的形式美
2012年12月  作者:徐国营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217    责任编辑:瞧瞧


     行业新闻照片占报纸版面的比例并不大,一般不过1/10左右,但读者打开报纸却往往最先注意到它。

     这首先是因为照片比版面的文字更直观、更形象,人们浏览版面的时候,很容易注意照片。

     其次,照片在版面的色彩最重要,而面积小的色块在色彩对比关系中恰恰能获得突出的效果。如作品《心手合一创精品》那绝大部分画面是白色,纺织挡车女工的白色工作服、白帽以及人物面前的白色纱锭,使得占画面很小部分的纺织女工那双专注的眼睛和手成为画面的中心。

     同时,由于照片常常被用于强化版面布局重力的支撑点,因而也就自然地成为读者的视觉重心。

     编辑人员正是发挥照片在版面的特殊优势,把新闻照片作为创造版面形式美的重要手段。一个完美的版面,必然疏密相间,重点突出,协调稳定又富于变化,具有类似音乐和建筑艺术那样的节奏感。照片同标题文字、正文文字、线条和空白一样,都是构成版面形式美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例如头条是一篇通讯,全版要突出它,除了适当加大栏宽和字号,选择醒目的标题以外,放一张压题照片,顿时就会使版面重心发生倾移。如果版面其他部位不再加强,那么整版的重力就会压向头条位置的这一角,头条通讯及照片得到了强调,版面整体也均衡了。当版面轻重不够均衡,需要调整重心的时候,编辑人员也常常最先考虑用照片来解决。没有照片,版面缺少密度最大的色块,显得轻浮,也很难形成起伏跌宕和节奏韵律。有经验的版面编辑,在对版面进行总体规划构思的时候,就充分注意到照片的运用,像研究文字稿一样,认真研究照片。

     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一样,讲究以少胜多,强调以简约的笔墨表达丰富的内蕴,用有限的篇幅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同时,新闻照片以生动可感的形象特征,在版面与文字报道形成对比和互补。

     一幅新闻照片,通常占版面中500到1000字的面积。用如此大小的版面空间发表文字稿件,足以报道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乃至洋洋洒洒地把来龙去脉叙述得非常清楚;如果采用百字左右的短消息,则能够报道好几件事。而一张新闻照片,只能摄取一个场景,当然也就是一件事,并且是这件事的一个横断面。因此,若单纯就“说了多少事”而言,在版面的同一空间内,照片与文字相比似乎相形见绌。难怪有些编辑人员总以为,报纸发新闻照片是以牺牲信息量为代价,换取版面的活跃。每当版面特别拥挤,需要减少一些内容时,常常最先想到缩小照片尺寸,甚至撤掉新闻照片。

     这涉及到版面的编辑思想。有些编辑片面地认为,只有多发文字稿才能增加信息量,轻视了照片的作用及新闻标题的作用。大凡新闻照片很小的版面,新闻标题也往往很小气,字号偏小,栏宽过于局促,“信息量”淹没在一潭死水之中,版面沉闷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读者缺乏阅读兴趣,就很难对文字内容留下印象。其实,照片和新闻标题作为版面语言的组成部分,既是传达信息的手段,其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一方面,照片和标题在版面形成的节奏与构图效果,增强了版面的艺术魅力,引起读者的新闻关注兴趣,给读者以审美快适;另一方面,照片和标题的强调与淡化,也表达了编者的意图和情感,也是暗示给读者的信息。在这里,所谓信息,既包括“发生了什么事”,也包括对这件事如何评价。后者往往是通过版面语言使编读之间实现交流与默契。

     更重要的是,新闻照片具有承载信息的巨大潜力。成功的新闻摄影作品,其画面语言的信息容量,丝毫不比文字逊色。在某些时候,摄影报道比文字报道更耐人寻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摄影报道直观可视的形象性。

     新闻照片的画面,具有三维空间立体可感的形象。百闻不如一见,活生生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往往取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样一种艺术效果。例如:2009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隆重开幕。听取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后,纺织界部分代表、委员们在人民大会堂前相遇,表示2009年虽然形势严峻,但纺织人有信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实现行业的调整振兴。他们步出人民大会堂时的信心之步,用文字可以及时报道,但要描述当时的具体场面又难以用很少的文字去完成,而一张现场抓拍的新闻照片,使人身临其境。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现场气氛,而且使人可以感受到形成这种气氛的各种形象,看到每个人的姿势神态,从整体观察之后又可细细品味。作为版面语言的一部分,这幅新闻照片的意义是一篇文字稿件不能替代的,它所传递的信息,当然远非几百字所能涵盖。

     有些新闻内容,用文字表述较费周折,而用新闻摄影去表现,则得心应手,左右圆通。这源于新闻作品的感染力。

     给人以感染,是新闻摄影的直接目的之一。评价一幅新闻照片的容量大小,应当包括给人感染的程度。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一方面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报道的内容及时、重要、新鲜,又感染人。在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感情、情绪受到一定的震动,这也应当看作是新闻照片所传达的一种“信息”。

     感染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很难做出量化的判断。一幅新闻照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是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而一幅新闻照片给人的感染却带有不定性,可以很强,也可以十分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摄影的信息量远超出了画面本身。

     读者读艺术摄影作品与读新闻摄影作品的目的和心境不同。前者呈艺术欣赏,后者首先是为了解新闻。艺术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创造出艺术真实,新闻摄影作品表现的则是社会生活本身的真实。

     摄影技术对客观事物真实记录的特点,使人们对摄影作品产生了很自然的真实性的要求。即使是读一幅艺术摄影作品,人们也常常不禁在心里发问:画画上的人是谁?因为画面上的人物的的确确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而读绘画作品时,人们一般不会追问画上人物到底姓甚名谁。谁都知道,“画中人”不是真人,而是画家的艺术创造。就算有真实的模特,“画中人”的形象也必定经过了画家的艺术化处理,并不是模特的生活肖像。

     出于对摄影技术和报纸新闻真实的信赖,读者对报纸新闻照片的真实性都比较信任。因此,一旦发现了弄虚作假的新闻照片,读者就像在丰美的菜肴里挑出了一只苍蝇。真实,是新闻照片赖以生存的根本所在,也是新闻摄影作品艺术性的基础。失去了真实,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无从谈起。假话再动听,也一钱不值。

     从作者主观方面分析,造成新闻照片失实的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二是不了解新闻摄影的根本特性,“合理想象”、摆布导演;三是不了解事实真相,被表面的假相所迷惑;四是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其中第一种人明明知道新闻照片不允许作假,却偏要造假,以达到个人目的,从本质上说,这种人并不比卖假货的骗子更正派。第四种情况,即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是新闻摄影真实性的深层次问题,非常重要,要真正解决也非常不容易。

     新闻摄影作品起初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新闻摄影家蒋齐生先生提出,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包含着不可分割的三方面因素:

     1、报道事实的真实;

     2、事实的形象的真实;

     3、新闻现场气氛的真实。

     综合新闻摄影理论的观点,新闻摄影的纪实性真实原则的含义应有四个方面:

     一是事件真实。报道的事实一定是客观存在的,是真人、真事、真场景,不存在虚构和主观的“合理想像”,不是作者组织的对象和摆布的场景。报道的事实应当正在发生,不是时过境迁的真实的重新表演,也不是尚未发生的事实的提前演练。

     二是形象真实。报道的人物或事物必须是真实的。客观事物是谁,新闻照片反映的就应当是谁,不允许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也要防止技术上的差错,造成张冠李戴。还要保证现场气氛的真实和人物情感的真实、自然、生动。必须是在事实发生的现场真实地拍摄,而不能“导演”和布置。

     三是本质真实。通过报道对象的外部形象表现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与新闻人物的本来面貌。这需要作者掌握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及其社会背景、性质与意义,对事实的本来面目作出正确判断。

     四是历史真实。新闻摄影应对社会发展进程作出真实纪录,对现实社会发生的重要现象都要如实记录下来,为历史留下形象编年史。因此,对于现实社会发生的一切有重要决义的事实都要客观纪实,报喜又报忧。既以正面报道为主,又要报道人民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要全面,防止片面性;要深刻,防止表面化;要实事求是,防止理想化,更要防止对真实的歪曲和异化。当然,讲究真实性并不是要求所有新闻照片都要偷拍。在许多情况下,采取一些技术性措施是允许的和必要的。比方使用闪光灯,就是对现场光线的一种补充。作者运用摄影技巧或者发挥摄影技术的特殊优势,使画面的构图、光线、色调更鲜明,更符合拍摄对象的本来面目,这也是正常的。有时候,拍摄对象由于紧张或者激动,表情局促,不够自然,作者实施适当的提示或者等到气氛平静时再拍摄,也未尝不可。至于有些不必要的东西挡住镜头,改换角度也无法回避,当然要把这样的东西挪掉。不论哪种情况,都必须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决不能违反客观规律。 (作者单位:中国纺织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