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维护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从业者的铁律
维护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从业者的铁律
2012年12月  作者:宋 超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224    责任编辑:瞧瞧


     “维护新闻真实性,提高媒体公信力”,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它是新闻工作一个永恒的话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所有从事新闻传播研究或实践工作的人,在与新闻传播事业发生关系的最初,都会受到的教育或者说被要求秉持的理念。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从诞生“新闻”这个概念开始,就一直伴随有“假新闻”,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新闻造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新闻工作者永远需要警惕“假新闻”被有意无意地炮制出来,维护新闻真实性永远是我们从业的铁律。

  下面,我就如何更进一步坚定信念、采取措施、深化成果,谈几点意见:

一、要牢牢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们才能正确把握、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特殊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就要注重加强党的知识的学习。

我们的新闻事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这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方针路线有着直接关系,与新闻事业在党的总体工作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有着直接关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总方针,也是我们新闻舆论工作的总方针。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我们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改革创新,也都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人民。正由于这一目标宗旨,我们的新闻工作必须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

  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党的知识的学习,加强世界观、方法论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此次专项教育活动,中央推荐了一批学习材料,其中第一份就是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这次专项活动还特别要求各新闻单位党政负责人上党课,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这项工作,上海的绝大多数新闻单位已经进行了,还要进一步推进。

  2.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就要注重加强新闻理论学习。

理论修养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新闻工作的方法、核心、实质,尤其是当前,新闻队伍的从业人员学科背景多样,不少人欠缺基本的新闻理论素养,对于新闻的本质属性、新闻的社会功能、新闻的发展历史,知之甚少;对于何谓新闻真实、新闻价值、新闻舆论导向等缺乏清醒的认识。这次全国“三教办”推荐的《新闻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形势下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研究》等理论读物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材料,我们要认真组织学习,加强领会、理解。要善于从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视角就新闻理论中的种种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要善于把新闻理论的一些问题放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纵深背景下加以考察,增强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要培养踏实过硬的采编作风

  有好作风才有好作品,杜绝虚假新闻,必须要有踏实、过硬的采编作风,要有“对虚假新闻人人喊打”的行业风气和共同认知。

  这次论坛上,童兵教授在概括当前新闻造假的新特征时,用了四个“无”:无所顾忌、无所不为、无所畏惧、无动于衷。这四个“无”的概括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也的确可以反映出当前的一些新闻造假者的面目和态度。我们再看一看今年《新闻记者》杂志评出的“十大假新闻”,可以说简直是令人发指,新闻业界个别造假者的无知无良,已令世人痛恨。

  1.杜绝虚假新闻一定要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

对于上海新闻界来说,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新闻行风建设和评议工作,尤其要加大对采编作风的建设和评议。新闻真实的第一道关口在采编,新闻记者编辑没有脚踏实地、认真细致、探根问底、求真务实的精神,没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仅不可能出新闻力作精品,连基本的真实性都会做不到。我们要在整个行业形成良好的风气,铲除虚假报道孳生的土壤。

  2.要树立正面典型,形成重视人才,重视业务的良好氛围。

在鞭挞造假者的同时,正面典型的树立非常必要。这几年来,上海各新闻媒体都涌现出不少出色的新闻采编业务人才,也出过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中央领导、上海市委领导都有过批示表扬,我们也召开过不同类型的一系列新闻作品、新闻主持等业务研讨会,也一直坚持召开中青年业务骨干座谈会,充分肯定好作风、好作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去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上海共有14件作品获奖,获奖种类、总量、一等奖作品的数量都创下历年新高。这可以说是我们重视人才、重视业务的一个反映。

  这样的工作我们要继续花力气抓,在新闻界内部要有一批不但业界叫得响,也要在社会上叫得响;不但上海叫得响,也要在全国叫得响的优秀典型。

  3.重视人才、重视业务关键是要爱护人才、及时奖励,放在关键岗位上使用,体现导向。

重视要落实在行动和政策上。我一直表示,对于优秀的记者编辑,我们要在职称评定、培训机会、奖金激励等各方面有直接的体现,要敢于倾斜,敢于奖励,敢于放手使用,让他们有精神、有风光、有地位,而让那种作风浮夸、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人,自惭形秽,不敢神气。同时,我们也要明确,正面典型可以是优秀的记者、编辑,也可以是我们今天嘉奖的《新闻记者》坚持十年新闻打假这种项目典范。这次对《新闻记者》嘉奖,要重奖编辑部。对于记者编辑出了好的报道,也要及时奖励,分量不要怕重,要体现出奖励的力度和明确指向。

三、要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分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从目前来看,明显因为利益驱动或外部压力而主观、恶意造假的情况并不占多数,有不少虚假新闻的产生,主要是源于不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综合分析历年来不少假新闻的产生,往往与抢新闻、抢独家、想以批评曝光引起轰动等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有关。

  1.要正确处理“抢新闻”与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关系。

新闻工作者都有抢新闻的意识,但抢新闻的前提,必须是准确,抢的必须是“新闻”,而不是最后令人贻笑大方的“假新闻”。越是想争分夺秒“抢新闻”,就越是要重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严格的流程管理,各个工种要有效、密切配合,前后方记者、编辑要高度默契、及时沟通,主要领导要慎重把关,要准确判断哪些是在第一时间可能掌握从而可以披露的新闻事实,而哪些是需要进一步核实,或者陆续跟进的。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成功的案例,要认真加以学习、研究。

  2.要正确处理“独家报道”与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关系。

不少虚假报道,往往是“独家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往往与抢新闻的心理类似,希望独家,希望具有爆炸性,引起轰动。做出精彩的“独家报道”是每个渴望成功的新闻工作者都追求的,但越是希望做出独家,就越需要比 别人投入更大的精力,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地采访、核对,更加正确理解和把握新闻事实。“独家”的背后是独家的投入、独家的深入、独家的水平,没有这些独家的功夫,即便是没有出现事实差错,也难以保证独家报道的精彩。

  3.要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关系。

舆论监督出现不实报道的情况,并不少见,作为宣传管理部门,我们接到对媒体这一类的投诉也相对较多。舆论监督首先要坚持正确的立场、正确的出发点,要是善意的、建设性的监督,在此基础上,尤其要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比如我们一直强调的要与批评对象见面,不能偏听偏信;重要批评稿要与有关部门核对,事实一定要准确;特别重大的舆论监督要与党委部门沟通,从政治上把关,等等。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保证舆论监督的正确、准确,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扬。   

四、机制和制度保障要健全

  良好的采编作风,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都要有机制和制度的保障。制度化才能常态化、长效化。

  1.要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这次开展“杜绝虚假报道”专项教育活动,按照中央要求,我们特别强调要更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目前,上海主要新闻单位都已面向社会公布专项教育活动的监督电话、邮箱等联系方式,同时,进一步健全了内部监督机制。对于社会监督,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反馈工作,有问题及时整改,有误解及时澄清,要第一时间把对监督的回应反馈给监督者,这对于维护新闻单位的良好形象很重要。

  2.要更进一步健全预案、奖励等各种有效制度。

新闻工作要有预警意识,尤其是对防止虚假报道的产生,一定要有合理科学的管理流程设计,要有出现问题后的及时纠错机制,要有应对预案。奖励和惩罚也要制度化,要有机制保证,有资金保证,有举措保障。这几年,上海有几家媒体相继完成了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这里面有很好的制度设计,但关键是落实。

  3.要更进一步健全培训制度。

培训千万不能走形式,要保证实效,要受大家欢迎,而不是被人敷衍。这项工作的展开,也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导向、项目为导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了解、认真分析培训需求,结合不同阶段的新闻工作实际,精心设计、不断更新培训课程和内容。比如多设计一些案例教育,不仅可以拿我们身边的案例,中央媒体、兄弟省市媒体的案例,无论是正面、反面的,也都可以经常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和研究,这种培训,一定受欢迎。而对有些内容,我们则要坚持反复培训,比如宣传纪律、一段时间内的宣传指导思想和方针,要坚持反复讲、层层讲。尤其对于这次专项教育活动要求的培训工作,我们要合理安排出时间,要保证出席率,保证培训效果。

五、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几个问题

  对于新闻真实性和媒体公信力的研究和思考,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新闻工作者都有不少真知灼见,在我看来,在当前形势下,结合传播技术革命和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实践,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深入研究媒体形态变化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在传播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新闻媒体的形态到今天可以说达到了空前丰富的一个阶段。传统的平面、广电媒体依然占据主流,而新兴的网络媒体以及“微博”等所谓的“自媒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影响甚至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行为。

  媒体形态变化带来新闻信息来源、素材收集渠道、采编工作流程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加快传播速度、丰富传播方式、增强与传播受众互动的同时,可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哪些方面影响到新闻传播的准确性、新闻的真实性,值得做全面而细致的研究。而在这种影响下,新闻实践需要做什么样的进一步制度设计、流程调整、业务培训等,也需要密切关注和改进。

  2.深入研究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关系。

在分析虚假报道产生原因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提到“主观造假”与“客观造假”这两个概念。从媒体实践来说,我们又常常讲有些错误是“低级错误”,是技术层面比如采编不精、核校不严等原因造成的,而有些虚假报道的炮制,却涉及从业人员新闻价值观的问题,是错误的新闻价值观导致了错误的方法论,从而导致一些违反常识、违背常理的虚假新闻的产生。

  从深层次来讲,新闻价值观的背后是立场,立场决定新闻价值判断,决定对新闻事实性质的判定和对新闻材料的取舍。比如,如何判断“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如何判断“阶段性问题”与“历史性问题”的关系,这不是技术层面,是思想层面的问题。高校新闻教学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对于从根源上杜绝虚假报道,维护媒体公信力有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3.深入研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坚守新闻真实性、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关系。

当前,国家正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相当一部分媒体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媒体从业人员数量空前庞大,队伍构成较以前更为复杂,人员流动加剧,这客观上对我们传统的新闻把关模式或者说新闻管理手段提出了挑战,对新闻队伍的业务培训、资质审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可以在越来越多的报道中,看见市场力量的介入和经济利益群体在背后的影响,再加之媒体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生存压力的加剧,都可能造成新闻媒体在坚守新闻真实性上的动摇甚至是主动造假。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是为了更进一步增强媒体的活力,增强主流舆论的影响力。 而进入市场之后的媒体,只有更加自觉地坚守新闻真实,才是捍卫媒体公信力和生命力的根本,也才是进一步提升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如何正确把握媒体市场化和增进自律、坚守新闻真实的关系,也值得我们研究。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新闻采编流程再造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媒体集团化与子报子刊管理的关系等等,我认为,都是当前新闻传播实践中抵制虚假报道、增强媒体社会责任感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高级记者,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此文据作者在2011年“维护新闻真实性,提高媒体公信力”论坛上的讲话编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