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几乎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一起产生,但是传统社会中的谣言和网络谣言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传统社会,信息的孕育、发酵、扩散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给信息的甄别留下了宝贵的时间差,天然的地域阻隔与人际局限能够将谣言变成彻头彻尾的“地方性知识”。而在网络时代,基于其固有的虚拟性、无限延展性和超时空性,网络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密集型空间。网络的开放性也使得各种谣言在零成本的情况下,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传播和扩散,利用微博的转发、论坛的转帖等方式,一些公众关注程度高的事件的谣言,往往在其产生之后数小时内即能获得非常广泛的传播和渲染。
宁信其有的惯性思维
除了传播迅速外,网络谣言还有辨识难度大和信息源独立分散的特点。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谣言往往都是人们道听途说而来,在口口相传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信息进行夸大式的渲染,这就使得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离人们的正常感知越来越远,越来越失真,人们也就更容易辨识。但在网络时代,相当多的谣言选取一些公众关注度高的事件,并利用人们科学文化知识不足或者好奇心理,假借专家学者、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相关组织等的名义,发布一些虚假消息,这些谣言多使用专业术语表述,并符合公文或书面用语的风格,更有甚者利用电脑技术,伪造前述权威人士或机构的相关图片、音频、视频,以佐证相关的虚假信息,而由于网络谣言传播的过程多是转发、转帖等,相关的原始信息都可以得到保留而不发生变化,这些具有迷惑性的表述方式、图片视频等都可以得到完整的传播,这就使得网络谣言的辨识难度明显加大,很多网民都是在不知道消息是真是假的情况下,抱着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成为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多是通过微博、论坛转发、QQ 群发等方式进行,这就导致每一个转发者、转帖者都成为新的信息源,并与原始的信息源相独立而开始新的传播。故而,即使最初的谣言来源信息被封锁,后续的传播也仍然可能不受影响地继续进行,换言之,网络谣言的信息源独立而分散,管控难度也相应的有所加大。
当网络谣言成为现象
关于网络谣言的危害,目前学界和媒体多有讨论,但目前已有的大部分观点均没有区分单个网络谣言和网络谣言作为一种现象的危害,这二者所产生的危害有所不同,应当区别分析。
就单个网络谣言而言,其危害根据网络谣言本身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别。一是有特定对象或受害人的网络谣言,比较典型的如针对特定明星的娱乐八卦谣言、针对特定公司企业的商业谣言等,在这些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导致谣言所针对的特定对象个人名誉或企业商誉受到影响,但这类谣言由于对象单一特定,故而一般不会对不特定的社会公众造成危害;二是没有特定对象或受害人的网络谣言,这类网络谣言往往并不针对特定对象,而是选取一些公众关注的事件如医疗卫生、税收、教育、自然灾害等发布虚假消息,如2011 年日本大地震时流传的关于海盐受到污染,盐供应收紧的谣言。由于这些谣言没有特定的针对对象,故而,个体自然人或企业等没有相应的动力进行辟谣,相反的,这类谣言往往还会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些谣言轻则短时间内打击某一行业整体的发展或政府机构的公信力,重则引起社会恐慌,破坏社会秩序,干扰社会的正常运转。当一个个单独的网络谣言不断出现后,网络谣言就成为了一种现象,这将会危害网络信任环境,并进而折射到现实生活中,导致社会信任度的降低,并可能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扮演着传播的角色。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成为传播效率最高的一种媒介。网络时代的到来,曾被很多人认为是真正信息化的开端。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各取所需、畅所欲言的平台,使传受双方的即时互动成为可能。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以网络为载体关心社会事务、发表意见看法,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正义的强大力量。
作为网络谣言主要发源地的论坛、微博等社交网站往往扮演着更为主要的作用。个体的声音通过网络,获得大范围内的认同和呼应,从而形成强大的草根网民力量,影响真实世界的运转。然而泛滥成灾的网络谣言,敲响了社交网站平台的信任危机警钟,网民开始意识到,以前一直被自己所信任的论坛、微博,虽然没有来自于大型门户网站类似的限制,但是其受到的其他非理性影响正在与日俱增,而这同样会严重地影响这些平台所发布内容的可信度。
网络世界是社会真实生活的组成部分和折射,来自网络的不信任很难不弥漫到社会的真实生活中。2011 年1 月17 日刊登在《国际先驱导报》上一篇题为《请让我来相信你》的报道不无辛辣地指出:“我们活在两个世界。现实中,我们不相信一切陌生人。我们明哲保身,安安稳稳做沉默的大多数;家家都安防盗门,低层住户都装防盗网;我们不敢让小孩自己上下学,学校门口有警察维持治安;我们对陌生人充满警惕,人口普查遭遇入户难。虚拟世界里,网络是那件神奇的衣服,把大家全变成了蜘蛛侠。现实到了网络就完全换位:发言者陷入沉默,沉默者开始发言;权贵默默退后,草民成了主角。”
然而,随着网络谣言的出现,网络中的信任危机严重深化,网络信任所遇到的障碍除了传统的公权力外,又增加了其他因素。而相比公权力的滥用,其他非理性因素的介入更不易被察觉,其可能介入的场合更多更广,也更为无孔不入。这种情形下,网络信任危机自然全面爆发,其后果的严重性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网络谣言事件中的政府义务
就网络谣言的治理而言,有特定受害人的网络谣言,被害人往往有很强的动力发起对谣言捏造人和传播人的追究,相应的危害也可以得到很快的控制,故而对于此部分网络谣言,由公权力予以介入并治理的必要性并不明显,但对于一些针对公共事件、没有特定受害人的网络谣言,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公权力需要对此进行治理。
谣言的产生并不是没有社会背景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导致公众产生一种社会焦虑感。而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让人需要进行情感的宣泄。在此背景下,对于一些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若政府没有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或者公布信息不权威、不全面,就极容易给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空间。在网络谣言的治理方面,政府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
现代国家中,政府为履行职责,必然需要掌握大量普通民众无法凭一己之力获取的信息,因而政府信息的公开便成为公众了解公共生活的一扇不可或缺的窗口。如果政府不能及时、主动地公开此类信息,而无从查证来源的信息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的话,那么,舆论的高地就会被谣言所占据,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分享功能,谣言的受众与传播者便越来越多,从而使得虚假信息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没有阻碍的顺畅传播,而当政府反应过来再发布信息时,谣言的危害已经造成,其弥补效果也极为有限。既然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格局难以改变,这就要求政府通过主动而非被动公开的方式增加信息透明度,利用其信息优势对舆论加以引导,尽最大可能使公众掌握正确且完整的信息,从而在谣言大规模爆发之前形成理性的判断。
在这一问题上,我国政府的经验和教训也是丰富的。在2003 年的“非典”开始时期,由于北京市政府和卫生部对于感染人数、死亡人数等消息采取了对上瞒报、对外封锁的方式,导致相当时间内谣言以所谓“揭秘”的面目传遍全国,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一片恐慌,被WHO(世界卫生组织)点名批评。随后我国政府及时调整信息发布思路,准确、即时发布消息,使得谣言不攻自破,人心迅速平稳,“非典”灾害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反观现在的有些地方政府,遇到公众关注的重大消息,仍将瞒报、谎报作为首选策略,不仅给谣言的流传提供了可趁之机,更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同。
强化政府公共事件调查中的公众参与。在很多网络谣言中,政府也进行了及时的真实信息发布,甚至请权威专家发表意见以增加相关真实信息的可信度,但谣言仍然没有停止,甚至掀起了基于对政府不信任而产生的新一轮谣言传播。究其原因,就政府本身而言,在于其公信力本身受损,就特定谣言事件而言,在于缺乏公正的参与。
针对网络谣言的传播,政府除了应当发布真实消息外,更重要的任务在于使这些真实的消息能够取信于民,这才是辟谣的核心要求。
在现代行政过程中,公共权力的运作越来越多地仰赖专业化的信息评估,与普通民众相比,掌握专门知识的行政官员或技术专家更能对事态加以有效判断。为了增大相关真实信息的可信度,在对相关的传闻、信息等展开调查时,除必要的行政官员和专家学者参与外,还应当允许甚至邀请普通公众代表参与事件的调查,使得公众有机会了解相关事件的全部真相,有利于“在行政主体和公众之间形成共识,增强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强化政府公共事件调查中的公众参与,是增加政府发布信息真实性和可接受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有力武器。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