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特约专稿 >> 如何把时评写得更精彩
如何把时评写得更精彩
2012年12月  作者:傅振国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230    责任编辑:瞧瞧


  编者按 评论写作是各媒体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其写得更精彩、更夺人,正为从事评论写作人员认真研讨。为使研讨更加深入展开,本专栏在此刊登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傅振国同志接受人民网访谈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参阅。

—— 傅振国答人民网记者问

     人民网记者: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2011年3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专栏刊发你写的《中国不是中东》一文,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此作品是一等奖“国际传播”系列中唯一一篇“报纸评论”。这篇评论是什么背景下写作的?

  傅振国:从2010年底开始,中东、北非局势剧烈动荡,影响波及全世界。2011年初,境内外一些人在北京和中国其他大城市策动所谓的“茉莉花革命”,也要搞“街头政治”。在那个时期,每个星期天都成了神经紧绷的日子。国内暗流涌动,境外舆论鹊起。人心都在担忧,中国也会动荡吗?中国是下一个中东吗?当时,只见网上议论,不见主流报纸声音,更不见中央大报的态度。我敏锐地感觉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中国重要的外宣媒体,应该及时发声,打好舆论斗争主动仗,当即动手撰写这篇评论。

  人民网记者:本文是中央大报中第一个明确批评境内外别有用心的人,想在中国搞“街头政治”这个敏感话题的,及时有力地发出了中国声音。文章发出后在海内外有什么样的反响呢?

  傅振国:评论发出当天,中国大陆有53家网站转载。人民网、、新浪、网易、天涯社区等10家大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转载,香港凤凰网、大公网、文汇网等均有转载,跟帖评论有几万条。

  网上评论,绝大多数是支持稳定,反对动乱的。让人看到了在国内的确是“人心向稳”。

  新浪微博中“四海航舟”说:“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发表评论:中国不是中东。非常对!如果社会动荡,深受其害的首先就是人民群众,而且立刻就会波及到周边国家,更会严重影响世界经济。要是真的到了那一步,西方那些国家肯定又是另一个面孔,绝对袖手旁观。中国社会稳定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文章发表次日,2011年3月11日,北京《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晚报》同时转载了这篇文章。

  文章见报次日,2011年3月11日,菲律宾《菲律宾华报》转载此文;14日,希腊《中希时报》转载此文。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台湾中央社、中国时报、香港中评社专发文章引述评论;16日,《联合早报》刊发《中国不是阿拉伯世界》,呼应此文。

  此外,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智库、国防等部门网站,如多维网、博讯网等也引用或转载此文。

  美国企业研究所是华盛顿“两大思想库”之一,有“保守的布鲁金斯”之称。它在2011年4月出的第一期研究杂志中,“剖析中国茉莉花革命为何失败”,并重点引用了本文观点。

  文中提到:中共一开始想要完全忽略这一事件,最终它在权衡之后,还是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评论,称“中国不是中东”。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大国,全世界都刮目相看。这一切,是哪个政党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

  人民网记者:作为一名老记者、老编辑,对于如何及时抓住时机,写出一篇好的评论,您有什么心得跟我们分享?

  傅振国:心得有三:

  一、选题:抓住社会紧绷的那根弦。

  弹拨乐器,弦松了就不响。你看,拉二胡、拉提琴,先要调弦。评论要有反响,你就要弹拨社会绷紧的那根弦,就是抓住社会上上下下,民众饭前饭后议论关切的话题。《中国不是中东》的主题,正是当时民众在私下议论纷纷的话题,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话题,而中央大报还一字未提的话题。

  二、标题:让人瞄一眼就吸住眼球。

“题好一半文”,甚至是“题好大半文”。《中国不是中东》这个标题吸引人的地方:第一是鲜明。看了题目你就知道了这篇文章要讲什么,也知道它的潜台词是“中国不是中东,中国搞不起动乱”。第二是简练。六个字,概括了全文1000多字的意思。第三是声音好听,利用“中国”“中东”两个“中”的声音相谐和,读起来朗朗上口。文章发表后,所有的转载都没有改标题。朋友见我,第一句夸奖就是:标题好!

  三、论述:要有说服力。

论述中选择西方最有权威的民调机构皮尤的民调数据和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的文章,这对西方读者是有很大说服力的。评论写道:“去年,一项针对22个国家的皮尤民调显示,绝大部分国家的人对本国前进方向不满,可中国例外。调查报告称:‘只有在中国,占压倒多数(87%)的居民对国家状况表示满意。’美国《时代》周刊3月7日报道说:‘在中国,人民认为共产党政权创造了迄今为止全世界最惊人的经济增长。经济危机期间,就在其他国家遭受重创之时,中国继续前行。为什么要把共产党赶下台呢?没几个中国人愿意冒险制造阿拉伯式的混乱。’”

  人民网记者:今天,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你对年轻的记者朋友有什么寄语?

  傅振国:今天,人民网对我的访谈,我看作是“最后的获奖感言”。对年轻记者的寄语是:

  一、动机:把为人民大众而写作,当作一生最高的宗旨。高尚的动机决定高尚的目标。

  二、坚持:目标始终如一。一辈子就干这一行,一辈子就干一件事。不要被旁路的鲜花、彩虹所吸引而改道。

  三、创新:干任何事都要干得与众不同,干到业界一流。我这大半生,获得三次中国新闻一等奖,分别来自新闻职业的三个不同岗位:记者、编辑、专栏主持人;新闻职业的不同行当:文字、摄影;新闻写作的不同体裁:消息写作、评论写作。干一行钻一行,写一篇磨一篇。追求精致极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简介:傅振国,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教科文部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