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特约专稿 >> 妙手著文章
妙手著文章
2012年12月  作者:詹国枢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268    责任编辑:瞧瞧


——2006年12月在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讲座

   编者按:詹国枢同志为人民日报社编委、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他具有丰富的新闻实践和理论水平,有多部著作出版;他在2006年12月北京大学的讲座,回答了新闻写作的若干问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将他的讲座陆续刊登,供大家参阅。

     这次到北大来,与同学们交流,非常高兴。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妙手著文章》,副题是,“谈谈新闻写作的技巧”。

     新闻写作是有技巧的吗?我认为是有的。正因我认为新闻写作有技巧,所以,从业20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探索和总结。今天,我就把自己的一些体会,归纳为这个讲座。 

     进入正题之前,向大家推荐一个方法,这方法不但对听这个讲座有用,或许对你一生都会有用。这个方法就叫简单化。

     简单化,乍一听好象是贬义词。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简单化不但不应该否定,而且要充分肯定。

     举例说吧。湖南有家造纸企业,亏损多年。新上任老总来到工厂办公室,问,企业有规章制度吗?办公室主任回答,不但有规章制度,而且非常详细哩。于是,抱出一大摞管理条例。老总一看,好家伙,厚厚五大本,足有七八斤!老总说,这么复杂的东西,谁愿意看,咋记得住?于是,老总来了个删繁就简,制定了两项制度,一个是四无,一个是五不走。四无就是:车间必须做到无垃圾、无杂物、无闲聊人员、无乱放成品半成品。五不走就是:工人设备不擦净不走,材料不放整齐不走,工具不清点好不走,现场不清扫不走,电源不关好不走。

     自此以后,工厂管理大有起色。 

     简单化常常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由此联想到,在我们身边,有不少规章制度,规范着大家的行为,但是,又有多少是认真执行确实起作用的呢?深究起来,当然与有令不行、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不认真有关,但是,规章制度太庞杂、太烦琐,人们根本记不住因而也实行不了、监督不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怎么办呢?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简单制定几条,让大家都记得住也用得了吧。

     再举个例子。今天到北大前,看到一个消息,最近,欧盟委员会打算用一年左右时间做一项工作,要把他们过去的各种规定和条文,做一次大清理,来一个简单化。因为这些条文实在太庞杂,以至大大影响了欧盟的工作效率。记得我在经济日报工作时,报社曾请著名健康专家洪召光来作关于健康养生的报告。报告非常生动精彩,讲了不少洪教授所见所闻的病案和有趣例子。报告听完,不少人觉得确实精彩,可什么也没记住,基本等于没听,日常生活还是老样子,我行我素。我呢,以简单化的原理,记住了洪教授的一句话:饭吃八成饱。就这句话,受用无穷。 

     言归正传,说到新闻写作技巧,可讲的内容很多,但我劝大家也来个删繁就简,只记住简单的五句话就行了。如果听完讲座,大家别的没有记住,只记住这几句话,而其中的一句或者两句又真的打动了你,在你走上工作岗位上后真打算认真试一试,那么,本人今天就算没有白讲,你们也就没有白听。这五句话是:

     第一句话----带着问题写新闻。

     第二句话----水平高低在选择。

     第三句话----述评写作三段式。

     第四句话----言论写作三要素。

     第五句话----最高境界是通俗。

      一、带着问题写新闻

     报社每年都要接收一批大学生,有北大的,清华的,也有武大的、复旦的。说起采访写作,有大学生问我,詹总,你写了那么多稿子,有些稿子我们上学时就读过。写新闻到底有没有诀窍?如果有,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毫不保留。

     我说,毫不保留,没有问题。但要说诀窍,十个人大概可以总结出十种诀窍。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所认为的诀窍的话,这句话就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

     为什么要带着问题写新闻呢?我想先与大家来推敲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

     在座各位,走上工作岗位,都是要当记者的,在你们心目中,或许已经有了一个记者的概念。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呢?提起记者,说法很多,比较通行我们也比较认可的有“无冕之王”、“社会的守望者”、“历史的记录人”等等。但是,我们不妨放平心态想一想,记者记者,不过就是一个记录者---记录下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而已。记者所从事的,也是一项服务工作,其本质和街上骑自行车送外卖的小伙子没有什么区别。不过送外卖的对象是肚子饿了要吃饭的人,满足的是人们的食欲。而记者的服务对象是眼睛馋了想看新闻的人,满足的是他们的新闻欲。当然,你这食品应该是健康卫生、吃下去不拉肚子的,你的新闻,也应该是真实健康的、导向正确的,这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个概念,记者最大的本事是什么?

     新闻同行见面,往往会议论,这个记者非常能干,那个记者本事很大。如果再深问一句,记者最大的本事是什么呢?我认为,记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提问。在座的同学,可能比较崇拜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王志和白岩松,认为这两个家伙本事真大,做的节目非常有意思。其实,这两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提问,当然,有的问题并不是他们提的,而是他们背后的策划班子策划好的。他们所提的,都是观众非常想知道的问题,问题一提出来,观众就很想听下文,采访对象一一回答,观众的新闻欲就得到极大满足,于是,都说节目好看,主持人有本事。

     所以我认为,一个记者,水平高低,就看你能不能摸准读者胃口,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找到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去回答这些问题。

     举个具体例子吧,前些天,中央电视台直播全国主持人大赛。几千参赛者,最终筛选剩下十人,进入总决赛。这些人在比些什么呢?比口才、比风度、比相貌、比临场应变能力。这都对,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比谁能在最短时间提出最精彩的问题。大赛中有一个环节,由参赛主持人当场对某一专家或官员进行采访。这时,最有水平者,往往就是最能提出观众感兴趣问题的那个人。白岩松在点评时说,如果哪位选手提的问题我很想知道,这个选手就是成功的。反之,你提那问题我一听,根本就没兴趣,那你就失败了。

     朱军主持《艺术人生》,曾采访世界级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朱军的几个提问,问得就非常好(假如你们是朱军,是不是会问得更好呢?)

     第一个问题是,请问大卫先生,你为什么对魔术如此痴迷?魔术对你意味着什么?

     大卫说了一番见解,答得非常精彩。

     第二个问题是,你已经表演魔术30多年,你演砸过吗?这样一问,大卫肯定要说一些曾经演砸的趣事,观众当然喜欢听。

     第三个问题是,什么事情老是重复就感到枯燥,你感到枯燥吗?

     第四个问题是,今年是你的本命年,48岁,你有什么人生感受让我们分享吗?

     这些问题,都很精彩,显然是精心策划,有备而来。 

     采访人物如此,采访单位和企业也是如此。采访之前,先得问问自己,读者对这个单位和企业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我是四川人,出生在西昌,在经济日报担任副总编后,分工联系的地方也包括四川。每年回四川,都要去省里采访,总要写一篇稍大一点的文章。记得有一年,约好了要见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周永康,时间是一个小时。准备些什么问题呢?我准备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四川怎么看?

     第二个问题是,四川怎么办?

     第三个问题是,四川怎么干?

     我首先问周永康,你对四川怎么看?过去,四川省委书记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干部,而周永康是第一个由中央国家机关派到四川的省委书记。周永康说,四川工作,总体说是不错的,纵向看,成绩确实很大,但横向看,又不尽如人意。比如,在全国GDP的排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四川的工作,既取得了成绩,又有很大差距。正因为这样,我认为四川大有潜力。 

     我问第二个问题,既然四川是这个样子,你认为四川应该怎么办呢?周永康说,我觉得四川必须调整发展战略。经过调研,新一届省委把过去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做了调整,突出重点,确定了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同时我认为,当前四川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转变思想观念,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闲适安逸的思想根深蒂固。轻一点说叫小富思安,重一点说就是不思进取。成都人过日子过得太闲适太安逸了,有一个现象很普遍----打麻将,到处打,连街上卖东西的人也打,就在店铺门口打。这样一种闲适安逸思想,怎么可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呢?

     最后我问周永康,四川怎么干呢?周永康说,除了转变思想观念外,根据六大支柱产业,我们相应成立了六个领导小组,由一位副省长任小组长,抽出人员,组成职能班子,定期拿出调研报告,层层抓,认真抓,一定会取得成效。 

     回报社后,我写了通讯《四川三问》,发在头版头条,引起一些读者尤其是四川读者的强烈反响。四川媒体的同行告诉我,这三个问题,大家都很想知道,可又不敢直接冒昧地问周永康,你这一问,问到点子上了。 

     再举个例子,一次到青岛开会,结束后主人建议,还有一天时间,大家到海边逛逛吧。我说,不去了。因为采访写作中的乐趣,已经足够我受用。利用一天时间,我联系采访,写了篇通讯《青岛为何名牌多》。当时,全国驰名商标只有11个,青岛就占了5个。这样一个并不算大的城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名牌呢?我找了市里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找了一些企业家和学者专家,采写了这篇文章,发表后,反响不错。 

     大家只要仔细观察会发现,如今,很多媒体做报道时都有一个特点,标题差不多都带问号。比如,房价还要涨多高?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股市拐点是否到来?一看标题就很吸引人,实际上,这就是带着问题写新闻。

     有人会说了,如果你写一个中性题材,标题本身没有提出什么问题,怎么办呢?我的办法是----文章当中找问题。 

     还是举四川的例子吧。那年我到四川,准备写一组四篇文章。总题目已经想好了,就是“四川省里说四川”。第一篇叫《说川军》,就是讲四川的民工。第二篇叫《说川猪》,讲四川的养猪业。第三篇叫《说川药》,四川的药非常有名,有句话叫“无川不成药”嘛。第四篇叫《说川旅》。四川的旅游业也非常不错。

     这四个题目,都是非常中性的题目,怎么写呢?写出来会不会有人看呢?

     我想了一个办法,在行文中先设几个靶子,自己给自己提问,引起读者兴趣,然后再回答这些问题。

     比如,《说川军》,我在文章中开门见山,先设计了一个问题:川军是中国农民进城打工的缩影,对于农民进城打工这件事,到底应该怎么评价?

     当时,舆论界对农民工进城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民工大量进城,扰乱了城市秩序,破坏了社会治安,长此以往,会出乱子,等等 。我就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回答。

     接着,我又提一个问题:为什么四川农民在全国农民打工中外出最早?人数最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去找有关人员采访,他们跟我谈了深层原因。

     第三个问题,四川农民外出打工已经超出1000万,今后趋势如何?是继续增长,还是逐步减少?

     第四个问题,农民外出打工,最终归宿何在?

     以上几个问题,其实都是自问自答,但只要你在文章中一提出来,便会引起读者兴趣。所谓《说川军》,整篇文章,除了串场话外,实际就是回答这四个问题。 

     若干年前,我曾到浙江横店影视城采访,去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投资17个亿,建了很多景点和宫殿,规模很大,很有气势。记得当时正挖一条河,要搞清明上河图。回来我写了一篇调查报告,发一个整版,题目是《横店影视城,成败谁能知》。这篇文章,也是由问题构成。

     第一个问题,企业做大以后,该向何处扩张?我采访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徐文荣。由他谈自己的想法。这个问题在当时很有代表性。

     第二个问题,投资如此巨大,资金从何而来?企业虽然有一些原始积累,但远没有这么多。影视城要搞成中国最大、亚洲第一,巨额投入从哪里来呢?当然,一部分是企业自己的,但是大部分是银行的,是国家的。当今中国,银行在为经济发展买单,这种买单,虽有必要,但也有极大风险。 

     第三个问题,投入需有产出,能否产生效益。投入十几个亿,怎样才能收回来?徐文荣说,到横店拍摄是不要场地费的,但是肯定要用当地演员,还要吃喝拉撒。这都有收益。以后,我们还要再搞旅游,尽可能收回投资。

     第四个问题,成功还是失败?谁人能够把握?我对徐文荣说,我们是好朋友,直率地说,我认为,你成功的前提是中国至今没有、浙江也没有人要做更大的影视城。假如有个大老板,实力比你强,也做影视城,规模超过你,你就很玄了。徐文荣笑笑说,这就是我们企业家和你们文人的区别了。我们是认准了一个事可以干,立刻就干,想得太多太细,什么事也干不成!所以你们成不了大事。

     如今,这篇文章刊出已经好几年了,我要恭喜徐文荣,谁也没有出来跟他较劲,所以他还在贷款,还在把影视城继续做下去。 

     我们讲新闻写作技巧,“带着问题写新闻“是一个总技巧、大技巧。无论你写什么文章,包括评论、杂文,甚至散文、小说,一定要带着问题。因为有问题,读者就会感兴趣,就会产生阅读需求;有需求,你的文章就会有人看,就有价值。

      二、水平高低在选择

     说完第一句话,该说第二句了。这句话就是:水平高低在选择。

     平时,和一些年轻记者聊天,他们说,老詹,你写的东西总是比较好看,比我们写得更深刻,更吸引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水平高低在选择。

     记得一次我和经济日报北京记者站站长小徐到燕山石化采访。刚上车,我就对他说,小徐,今天我们俩同时到燕山石化去采访,等把稿子写出来,我的稿子,可能会比你写得稍稍好一点,这稍稍好一点是怎么得来的呢?关键在选择。怎么选择呢?

     首先,是对象的选择。这一条,我俩都一样,都要写燕山石化,这没得说,不分高下。

     其次,是角度的选择。到了燕山石化,到底写些什么?也许有五个角度、六个角度,你选择了A角度,我选择了B角度,我这个角度比你那个角度选择得也许好一点,我就会稍稍胜你一筹。

     第三,是结构的选择。回来后写文章,我这个结构是怎么回事,你的结构又是怎么回事,我也许又比你稍稍强一点。

     有了结构,还要把材料一个一个写上去。采访下来,可能有20个或者30个材料,我选择了这5个,你选择了另外5个,在所选择的材料当中,读者很想知道的我就详细写,读者不想知道的,我就略写或者不写,这样,我又稍稍胜你一筹。

     第五,是文体的选择。就是用什么样的文体,写出什么样的味道来。就这五个方面的选择,我或许都稍稍胜你一点,加在一起,我的文章就比你写的更生动、更吸引人了。

     要说诀窍,这就是诀窍。

     其实,不但写文章需要选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选择。最近看了一本书叫《选择决定人生》。人生确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从小学读书,到大学选专业,再到毕业分配选择地点和单位,参加工作选择奋斗方向,以后还要选择配偶,选择事业和家庭摆法,二者如何兼顾人的一生,除了出生和父母不可选择,其他都应该、也必须选择。前些天,看到数学大师陈省身谈成功之道的一篇文章。他说,他的成功,就在于“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去了正确的地方,找到了正确的老师。”没错,成功的人生,就是由一个一个成功的选择组成的,成功的报道,也是由一个一个成功的选择组成的。

     举个例子,我曾写了一篇长篇通讯《神秘的温州人》。发表后有一定反响,有人认为是写温州人写得最准确最深刻的一篇。采访写作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第一, 对象的选择。

     对象的选择,是写好文章的第步。这一步走错了,很难写出好的报道。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四个字,好看、有用。

     我们写文章,要么好看,要么有用,如果既不好看,又没有用,有什么价值呢?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有意思、有意义。有意思就是好看,有意义就是有用。《神秘的温州人》在对象选择上选择了浙江温州人,因为大家对他们都感兴趣,你写出来,起码好看,如果写得好,还会有用。 

     第二, 角度的选择。

     角度也就是立意。这篇文章的立意是,温州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这么厉害?温州人神秘之处究竟何在?全世界到处有温州人,不但法国巴黎这样的大都市有,就是西藏拉萨那样的偏僻之地也有。可以说只要有商机就会有温州人,而且这些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干得很棒,活得很好。这是为什么? 

     第三, 结构的选择。

     这篇文章的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叫是什么。就是温州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有哪些特点。第二层叫为什么。温州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第三层叫怎么看?怎么看温州人,他们还有没有毛病?如果有毛病,又是些什么?

     第四, 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可以细分为两大项:一是取舍。就是哪些材料要,哪些材料不要。二是详略。就是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

     如何进行材料的选择?这里以文章的第一部分为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即,温州人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温州人的特点很多,有的人说,温州人特点是勤劳,我说不一定,咱们四川人比温州人更勤快吧?这不能算温州人的特点。最后,经过取舍,我留下了温州人的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喜欢创新。温州人特别能创新。刘德华到温州开演唱会,一般想法就是卖票赚钱或者打点广告。但温州人不一样,他们可以搞刘德华专用鲜花、刘德华专用餐具,什么都可以用刘德华赚钱。又比如,温州要建一个大体育馆,但是没钱,怎么办?他们想了一个主意,我这个体育馆可以先卖给大家,比如,一排一号招标卖,买的人多可以卖5万,人再多可以卖10万。一排一号这个座位就归你了,今后,任何高档演出,这个号都是你的,你可以去看,如果你不要,也可以以一定的价格转让出去,收益归你。采取这样一个办法,座位还没卖完,资金已经大大超出建体育馆所需费用了。

     第二个特点是敢于冒险。温州有个女老板,到陕西赚了钱,在回来的路上听专家说,陕西那个地方要开油田,当地规定可以买油井开采权。这个女老板回去和丈夫一商量,找了老乡,带来300多万买了十个油井的开采权。这当然有很大的风险。但最后她成功了。

     第三个特点是勇于自立。温州市政府的同志告诉我,市里本来有专门的职工下岗补助款,但多年没人领。温州人认为,下岗是我们自己的事,为什么要找政府?温州有一次遇到强台风,上千房屋倒塌,死了好几百人,但没有人找民政局。一位老板曾经和我聊天说,如果我们同时出国,你们这些记者也好,政府工作人员也好,一下飞机就诚惶诚恐,找不着北了,心里空空的,觉得很可怕。但我们温州人不是,一下飞机,特别高兴,哎呀,这么大的天地,什么人都不管我,我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多好啊。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为什么”,温州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呢?主要原因是,温州相当多的都是外来人口,是个移民城市,人们不固守传统。此其一。其二,温州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逼得他们不得不冒险、不得不自立。其三是温州的文化。

     文章最后一部分是“怎么看”,就是对温州人的总评价,我也总结了几条,包括温州人的三个弱点或者说不足,也做了分析。

     第五,风格的选择。

     在动笔写作之前,你必须考虑,这篇文章用什么样的风格和文体来写。有时候因为文体、风格不对,整篇文章写出来会很别扭。有一次我到山西采访,山西正出假酒案,汾酒受到株连。当时,汾酒在全国各地销售,别人没法阻止你,这下正好拿假酒说事,纷纷停售汾酒。得知这一背景,采访归来,我写了一篇小通讯叫做《风雨杏花村》,替汾酒说了公道话,用的就是章回体和半文言文,发到头版头条,效果很好。

     写青年的文章,一定要用青年人喜欢的词,比较鲜活、欢快。写老年文章就要写得舒缓一些、沉静一些。

     这就是风格。